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國公府的賞梅宴

17.01.2019
清宮舊藏西洋式畫琺瑯熱水壺

古人最重賞雪與賞梅,傳統文學作品對此多有表現,其中往往有出乎我們意外的情節,清初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國公府雪夜留賓》一節就讓人大開眼界。

小說中虛構出一場只有賓主二人的私人小宴,明代開國大將徐達的後代徐詠約請表兄陳木南前往南京「國公府」內的「瞻園」,但見園內高高低低都是太湖石堆的玲瓏假山,盡披白雪,山勢最高處矗立着一座全部由白銅鑄造成的亭子。陳木南隨徐詠沿着曲折山路來到亭中,四下幾百棵紅梅樹盡收眼底,二人的小宴就設在此處。不久,天色入暝,紅梅樹上懸着羊角燈悉數點亮,高低錯落,如千點明珠起伏照耀。

奇妙的是,在這樣的雪後下午,徐陳二人坐在四面開敞的亭中喝酒閒聊,居然不感到寒冷。原來是山頂之亭形制特殊,這座亭的地面之下設有地火炕,同時,用純銅打造成的四根亭柱乃至亭頂都為中空式,並在柱礎處有孔道與地炕相連。只要通過藏在假山石間的灶口,在亭下的炕道內燒起煤火,那麼火力不僅能烘暖地面,還將熱量通過中空的柱身一直傳到亭頂,於是,整座亭子都散發着隱隱的溫熱,亭中人也就不覺寒氣。另外,亭中餐桌上的餐器也頗不一般:「都是銀打的盆子,用架子架着,底下一層貯了燒酒,用火點着,焰騰騰的暖着那裏邊的餚饌,卻無一點煙火氣。」

這次雅致的賞梅小宴顯然是作者吳敬梓想像的產物,不過,他的想像倒也確實有現實生活打基礎。幾年前我在蘇州參觀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導遊就告訴大家,假山頂上的一座小亭在地面下設有暗藏的地火炕,入火口隱蔽在一旁的假山石間,冬日,一旦通過火口生火,亭子的地面便會被烘暖。

《儒林外史》還描寫,公爵府內有成套靠點燒酒保溫的銀餐具。在今日的餐廳中,帶酒精小爐的金屬煲鍋是很常見的美食器皿,人們往往會以為這是現代的發明,可是《儒林外史》清楚地告訴我們,類似的餐器在中國久已有之,至少有大約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對此,也有實物加以印證,故宮博物院便保存着當年清代皇帝後妃冬季用膳時使用的各式銀「火碗」,按照所盛菜羹的需要而大小不等,主體為碗形,下帶三足形支架,支架之間嵌一個小盤,盤內可以灌滿燒酒,點起火來,便能給其上方的碗體加熱。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世紀,歐洲人興起飲茶風氣之後,在講究人家,全套茶具中會包括一把配有加熱支架的小水壺,支架中間安有一個袖珍小爐,可點火加熱,為水壺保溫。這種配小爐的茶壺一直流傳到今天。在清朝火碗與歐洲的加熱茶壺之間,是否有着交流的關係呢?如果有,又是誰影響了誰?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