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圍繞五熟釜的眉來眼去

12.12.2019
江都王陵一號墓出土的西漢五熟釜

古老的鼎不過是煮菜鍋,但卻一再用來傳達政治資訊,三國時,相國鍾繇與太子曹丕就通過鼎的變體「五熟釜」,意味深長地眉來眼去。

鼎是帶有三或四個支足的大煮鍋,只有權高位重、財力雄厚的上層階級才有能力坐擁大號的青銅鼎,因此,鼎愈大,就愈能顯示主人的身份。可是在一隻大鼎裏混煮多種食材,根本沒法照顧不同食材各自必要的火候,還「串味兒」─味道互相侵染,全都失去特色。於是,到了西漢時代,便出現了五熟釜,在鼎內添加隔板,分成中心圓形、四周扇形的五個格子,煮食時,這五個格子裏分別放置五種不同的食材,讓廚師好掌控。

西元三世紀初,魏國初建未久,魏王曹操任命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鍾繇為相國,鍾繇隨即向魏太子曹丕獻上了一具「五熟釜鼎範」─鑄造五熟釜的陶範,請太子鑄鼎。這個舉動似乎只是兩個吃貨互通有無,畢竟,漢末大亂中,奢侈用品很難倖存,到初步恢復安定的時候,即使五熟釜這樣的大煮鍋也都見不到了,需要重新鑄造。然而,鍾繇的心思並不在吃,而是暗含政治意圖,對此,曹丕了然於心。他找來工匠鑄造了若干隻五熟釜,其中一隻賜給鍾繇,並且讓匠人在這隻鼎的外面刻上長達三十二字的銘文,大意說,魏國輔佐漢室,而身為魏相的鍾繇是智囊與骨幹,也是百官的楷模。

派人把這一「高級訂製」的五熟釜送給鍾繇時,曹丕附了一封長信,信中一開始先誇讚五熟釜的優點:昔日黃帝的三鼎、周朝的九鼎,都是一隻鼎煮一鍋菜,哪比得上五熟釜,可以同時烹熟五種不同味道的食材?然後指出,鼎不是一般的烹飪用具,只用於敬神與養賢,周朝時會為賢臣定製銅鼎,並把他們的功勳以銘文的形式燒錄在鼎壁上。因此我曹丕仿照先例,把鍾相國的賢能與美德刻於五熟釜,垂範後世。

這種看上去簡直像是兩個大男人在調情的舉動,實際上是在搞政治結盟。曹操一度偏愛第三子曹植,導致曹丕不得不與這位弟弟爭奪王位。鍾繇位居樞機,向曹丕獻上五熟釜鼎範,是以寓意的形式肯定曹丕最有資格成為天下共主,表明他站在曹丕一方,而曹丕則通過鼎銘與書信讚揚鍾繇,誇他是人臣的典範。聯手合作的默契,就這樣達成了。

如今,四川火鍋裏有「九宮格」的形式,在鍋子裏加一個「井」字形的格架,把鍋內分成九個格子,可以在不同的格子裏涮不同的食材,也可以九個人每人分佔一格,互不干擾。大家都公認,這種火鍋是五熟釜的延續與發展,因此朋友們湊在一起共用九宮格火鍋的時候,往往會想起一千七百年前的丕繇互動,借釜結盟。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