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健」筆靈魂
熱門文章
「健」筆靈魂
麥煒和 / 伍杏修 / 李永浩 / Adrian Wong / 林淑員
ADVERTISEMENT

Adrian Wong專欄:不正常的正常行為

在診所,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我洗手有乜唔啱?」、「打機點解有問題?」

記得在2003年沙士高峰期間,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太太曾經公開呼籲:「記得記得記得!洗手洗手洗手!」藝人郭鋒亦常在電視上指着你說:「勤洗手,唔好做傳染病幕後黑手!」這些片段深入民心,就連醫院通往心理科的電梯也貼上「記得洗手」的海報,那試問作為臨牀心理學家的我,有什麼理由叫我的病人唱反調──不要洗手?何況這是一個涉及公共衞生的議題,我豈能亂來?

另外,有家長帶他們的兒子來求診,原因是兒子每天花上十多個小時打機,廢寢忘餐。當我見他們的時候,兒子說:「我真的很喜歡打機,我每個同學每天都打機,這有什麼問題?」現在是2018年,資訊科技發達,人人都有一部智能電話,打機的人隨街可見,打機是不正常的行為嗎?「黃博士,關你乜事?」

心理學家很多時都會面對「不正常的正常行為」。《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於大部分的精神病定義上,列明病人需要在社交或職業上功能受損,或是該病令患者或身邊人感受到明顯心理上的痛苦。就如我們每天都會洗手,但強迫症病人每天可能花上數小時或更多的時間來洗手、洗澡,以致不能正常生活。

我有一個病人每天早晚共花六個小時洗澡,每月的水費盛惠5000大元。因為怕污糟,她避免上班及外出,久而久之,社交上的孤立更令她出現抑鬱症。

同樣地,「打機成癮」成為近年社會熱烘烘的話題,美國精神科學會正研究將之納入為精神病的類別。我見過有些個案因為打機而失去工作,連兒女也不理。不是「一機在手」的時候就會渾身不自在,甚至大發脾氣,令身邊人受苦。

正所謂「有得揀,先至係老闆」。洗手、打機本身是「正常行為」,沒有不妥;普通人可以選擇做或不做,就算不做也沒有太大困擾,不會影響自己或身邊人。

問題是當這些行為令人不能自拔甚至影響生活時,就變成「不正常」,需要找幫手了。

不過,be hopeful,對很多病人來說,短期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是可以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