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健」筆靈魂
熱門文章
「健」筆靈魂
麥煒和 / 伍杏修 / 李永浩 / Adrian Wong / 林淑員
ADVERTISEMENT

伍杏修專欄:始作俑者

01.11.2017

最近社會福利界算是破天荒就爭取改革「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組成了「三會一方」。這個臨時組織是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社協)、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社總)及邵家臻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臻辦)組成。此時此刻發難,時間上可說是遲了十幾個春天,「秀」味很濃,但算是對業界有所交代。

2000年,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的林鄭月娥提出以整筆撥款取代行之已久的實報實銷,讓受資助的機構更有彈性利用政府撥款提供創新服務和進行改革,但弊端是社署將受資助機構員工的薪酬設定在其職級薪級點的中位數給予撥款,機構要承擔不敷之數,但同時也容許機構將盈餘存起作儲備,惟不可高於相關營運開支的25%。當時,機構是可以選擇留在舊制,但此舉會影響他們日後競投新津助服務的機會。目前,在一百七十間獲社署資助的機構中,只有五家留在舊制。

自2001年實施以來,業界生態和服務提供起了不少變化,加上期間香港經歷經濟低潮,政府作出多項削資計劃,導致一直在緊絀資源下處理社會問題的業界疲於奔命,員工工作壓力大增,人手流失,界內士氣亦非常低落。最致命的是在整筆撥款下容許機構自行決定新聘員工的薪酬待遇,而部分機構為了管理好風險,將員工工資壓低避免出現超支,員工工資「低處未見低」。

最近,業界被揭發高層員工分花紅,及後又因計錯數而大量裁員、部分總幹事年薪超逾200萬,與市民的期望不符等等。這些亂象不能說與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無關,但機構的管治和管理更加要負上不可推卸的責任。

業界對整筆撥款既愛又恨,對機構的董事成員和高層來看,是既得利益者,多些儲備又可有更大彈性調動資源,何樂而不為?看看機構累積的儲備達幾十億,單在2015-16年度有九十五家機構因累積的儲備超標而要「回水」給政府。這或許解釋為何整筆撥款推行十七年至今才大動員起來。不要忘記,整筆撥款的始作俑者是林鄭,今天她貴為特首,操生殺之權;加上負責檢討的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是整筆撥款的堅實支持者,看看她們會否打倒昨天的我。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