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何秀萍
熱門文章
何秀萍
一個女人
ADVERTISEMENT

何秀萍專欄:活生生

12.09.2017
mpw2548_b106-115_e000
mpw2548_b106-115_e000

說不上是個超級樂迷,但我自問好好音,與音樂尚算有緣。沒有彈奏任何樂器的天份,但耳朵會挑選喜歡聽什麼,所以勉強是個知音人。多年來聽過不少音樂,流行的古典的、實驗的原始的、民謠、戲曲……有聽無類,只要有機會接觸到便聽,不聽怎知是什麼一回事?不聽怎會知道喜不喜歡?這其實也是我對很多新事物的態度,親身經驗至少一次才下結論,好過人云亦云受別人成見影響,所以逛唱片店時可以試聽都會試聽,常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敏感的聽覺又常成為我的導遊,往往帶我向有悅耳音樂的方向走,有時看到街頭表演,有時走進一家精緻的商店,有時太受到感染了,便問店家在播什麼,又長了知識。去旅遊時如果留在同一城市超過一星期,必定會買些花和當地唱片讓自己賓至如歸。

然後經過這些年,堪可套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它對我的意義,不過要將句子中的「錢」字換成「音樂」就是:「音樂不是萬能,但沒有音樂則萬萬不能」。對呀,我覺得生活中若是缺乏了音樂,將會嚴重削減了趣味和情調,必定枯燥失色。不需要一日24小時有靡靡之音縈繞耳際,但求身心疲累之時有一劑醒腦提神,帶我魂遊物外……執筆之際,在空氣中迴響的是Keith Jarrett的鋼琴曲。

認真檢討起來,被上天安排在人生舞台飾演「敗家精」的我,一直以來花掉的錢,應有一部分是在買音樂上面,從黑膠到CD、DVD 等實體成品,以至本地、外地演唱會音樂會門票,出門一飽眼福耳福的「朝聖」旅費,省下用來付在香港買一個小單位的首期是一定不夠的,說不定在福岡還可以,但既然已花了就什麼都不用想了。

生性使然,喜歡實在而鮮活的一切,能摸在手上的專輯,親眼看見在廣大的支持者眼前展現他們才華和魅力的音樂人、藝術家,如果說要奉行活在當下,這何嘗不是一種?何況世事愈來愈無常。現在更加盡量多看多聽現場,因為大家都時日無多。

無論是戶內還是戶外表演,那種感染力都是很直接的,聞歌起舞的同時,台上人交出的專注用心和汗水,和台下的受眾產生的熱情和感動其實在那個相逢的時刻,已在流通。在野台更加放鬆因為陽光空氣星星草地都與你同在,還有同道中人或愛人、同為音樂而來的新知舊雨在身旁,故此份外投入興奮。因為從來都不是那種忘我的狂迷,不會彈跳尖叫,只有袖手領受那股生動的朝氣觀察這些千金一刻。

今天仍在推出作品而自己還喜歡聽,仍會買票去外國看他們現場的,少說都已出道十年八載了,最近看了一個是紀念十五周年的,既然仍在唱就趕緊去看。在人人都搶着最少也要出名15分鐘的網絡世代,十五年是多麼多麼的長,一個人或一組人要對他們熱愛的創作有多少堅韌的能力和意志才能不斷幹下去?所以能夠到現場觀賞就盡量去,諷刺的是體力日漸不支,全程站立的活動恕難奉陪。

歷年外遊,用去看表演作藉口的大概也佔了一半。到了陌生的場地總覺得已為門票增值,按着地圖找去,是公園是球場是會堂是展館是教堂是餐廳?都有可能。人家的場館設施和設計、地段的選擇都是一個學習和領會,看到藝人們傾盡心力的表演由開始到完成又恍似經歷了一段小旅程,總之每次到異國如果能看上一兩個現場演出的話,我都覺得有賺。就算在外地看的是本港製作,那不能避免的來自舟車勞頓、水土不服的異國風情,也讓人覺得特別好看有趣,沒錯,我也喜歡看一般人不看的東西,例如台邊,例如電影裏鏡頭差一點就拍不到的人或地方。

在家中一個人聽聽音樂可以轉換一下當日的心情和氣氛,有訪客時亦可借音樂暖場。電影可以一個人去看,但流行音樂節和演唱會有伴同行會更享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真的,音樂能陶冶性情也是真的,對音樂類型的喜好無分高低貴賤,有些選擇關於情意結,各有前因,能討自己歡心便成。

(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