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何秀萍
熱門文章
何秀萍
一個女人
ADVERTISEMENT

何秀萍專欄:路上的書

28.07.2017
由作者提供

老文青積習難改,出門總帶上一本書,去到哪裏都被印刷品吸引:報刊、雜誌、書籍以至宣傳單張。其實這些東西尤其純宣傳用的,在環保觀念重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少,科技發達亦省下了很多印刷費和樹木的砍伐。

本家的市容每下愈況,唯有到國外去滿足個人的文字慾,讀別國的街頭文化,有時貪得無厭,令眼睛加速疲勞,更不得不寫個「服」字的是,人家的城市綠化又做得好、空間也多,眼睛要是累了也很快就找到遼闊的一片綠讓雙眸得以紓緩。回眸再讀,那個城市。

這方面,離我們不遠的日本就最能解饞。台灣街頭也多字,但都是招牌而且大多美感欠奉,然而她的閱讀文化、文創風氣仍是教老少文青常掛心頭和嘴邊的。日本則過之而無不及,大城市中到處還見到大書店、文房用品專賣店,而夾雜着漢字的日文對我等哈日族總有一種魅惑的魔力,引誘異鄉人進入無限的想像空間。仍然堅持着各種流派傳統,加以傳承的一眾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工作者和職人,都是令各大城小鎮仍維持有一定程度美觀的功臣。

在行李中塞一本書是多年習慣,那本可能是與那目的地有關的小說或雜文,但一定不是旅遊指南,那類資訊電子版足夠管用。實體書則是伴遊,在夜闌人靜時、坐長途車時的最佳伴侶或護身符,按不同狀況擔任拒人或迎人的角色,可能是老派一點,從前的確有人會因為你在讀一本什麼書而前來搭訕的。一天行程告終,牀頭燈下翻幾頁書好像會睡得特別安寧。若說閱讀恍似造訪另一個天地,擴闊了心的空間,那麼在遠行中再添一個旅途,不是更精彩嗎?

曾經住過一間小旅館,客房內放有不同語文的書本,看樣子不是裝飾。我問了問門房,回說是住客留下的,他們收集起來再各個房間放一些,有旅客會放下一本拿走一本。啊,這可是真正的漂書呢。而且從被留下來不同語文的書本類別中,也可猜想到那旅人的性格,那回我在房間中看到唯一的中文書,就是一本大概叫《如何賺第一桶金》之類的工具書,祝那人已經成功達標。英文那本是讀者文摘的笑話結集,我翻了翻讀了幾個聊博一粲,並緬懷曾經的少年不賤時代,學校是會幫同學們訂閱那本外文雜誌中文版的。我的英語部分也靠讀裏面的英漢對照文章學回來。

住那漂書旅店已經是好幾年前的遊歷了,當時仍沒有看見什麼也要拍照以茲為證的強烈意識,一切都記在腦中。到如今,流行的書叫面書而非實體書,真真假假的免費資訊氾濫,人人打咭,分分秒秒發表高見,我們的記憶力亦更快衰退。可是老頑固還是買書看書過日辰,摸到印了字和圖的紙張或冊子就興奮。明明看不懂那種語文但在外地經過有些書店還是按捺不住走進去東張西望,最後帶走幾幀明信片也很高興,因為可以夾在自己帶來的書當書籤用或想起了那誰就寄給誰幾行字,可惜糟糕的是,我們越來越不會記下朋友的郵寄地址,只有自動彈出不需強記的電郵地址。

多得文字大神眷顧,當我在陌生的城市將要迷路或許遇上風、雨、雪的時候,很多時就有一家書店在附近讓我可以入內歇腳、問路,或是純粹藉瀏覽書架調整心情,門外風雨飄搖但門內卻有很多很多的小宇宙,夠我暫避一時的天氣不似預期。看不懂大部分的文字便翻翻雜誌、畫冊,看圖識字去感受該地的流行文化、出版物的設計裝幀,快活不知時日過,好像不一會便雨過天青。那些時候,我都在內心一再感銘用心經營書店的人,他們對書籍的熱愛從書本排放、選材中顯出心思,更佩服香港艱苦經營書店的個體戶,寸土尺金寸步難移的小店值得我們不時就去看看,也許挑一兩本帶着去旅行。

(隔周刊出)

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