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談醫.說理
熱門文章
談醫.說理
凌偉業 / 崔家倫 / 左仲明 / 謝耀昌
ADVERTISEMENT

凌偉業專欄:從來都沒有麻醉師?

17.12.2018

什麼是麻醉師?麻醉師與麻醉科醫生有什麼分別?

在香港有好多人經常將麻醉科醫生當係麻醉師,誤會我們是一門輔助性的醫療隊伍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其實,麻醉科醫生和一般其他科專科醫生是沒有分別,一樣要完成六年基本醫學院訓練,在醫管局完成實習,繼而進入麻醉專科訓練時間六年或以上,最後成為麻醉科醫學院院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細說麻醉科醫生的起源真的十分有趣和驚險。「麻醉」一詞來自古希臘文,意思代表沒有感覺。很遙遠悠長以前,不同民族的古人,如古希臘、埃及已懂得在草藥裏面,抽取具有效藥用價值成分,作為止痛輕量麻醉及等等其效果。中國古代神醫華陀,也據說發明了一種叫做「麻沸散」的產物,只要將適當的份量加進酒一起服用,便可達至全身麻醉效果,據野史記述,他曾利用這「麻沸散」成功為個腸壞死的病人進行剖腹腸切除。

現代西方麻醉藥藥物,其實很多由非洲南美洲等土著的生草藥提煉而成,繼而慢慢糅合了西方先進生物科技,不斷進化改善並作化學合成,才成為今天愈來愈少副作用的麻醉藥。但若果談論到真正現代西方醫學麻醉普及化,大約只有二百年左右。麻醉科較其他醫學專科外,如外科內科等,相對地是一個很年輕的新科系。大約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儘管有零零碎碎的醫生、學者開始發明出不同種類的麻醉藥,但是手術一般也沒有任何麻醉和止痛!

因為沒有麻醉藥下,病人是在完全清醒情況下,外科醫生只會將病人用多樣皮帶繩索等等牢牢的固定在手術牀。因為其實大家都知道病人會掙扎得非常厲害,現場充斥着尖叫,而場面亦非常血腥。儘管如此,當時的手術場地,也會引來很多市民駐足觀賞,著名的外科醫生也如表演者般,享受觀賞者的榮耀。當時由於手術沒有麻醉,外科醫生技術高與低的定義,是取決於哪一個做得最快。因為手術時間愈久,流血愈多,痛楚愈多愈久,死亡率也愈高。

十九世紀初,其中一位最出名的外科醫生就是來自英格蘭的Robert Liston。他當時成名,是因為他能以最快廿八秒完成一個切肢手術。其中一次,他為一心進行切肢手術,只花了二分半鐘,由於情況十分混亂,他不慎同時將病人的一粒睾丸也切除了!又另一次,因手術情況混亂下,他又不慎將他的助手兩隻手指切除了!他這助手和病人分別也因細菌感染和手術失敗而相繼死亡。由此可見,在沒有麻醉的年代,手術是那麼高風險、那麼駭人聽聞,病人和醫護承受着巨大的風險痛苦。長久下去也不是辦法,直至1846 年12月,Robert Liston 成功進行了第一次使用了乙醚(Ether) 進行全身麻醉,效果出奇地好,外科醫生也不再用「跑時間」來完成手術。他和另外數位如牙科醫生、婦產科醫生以測試形式,成功地為病人進行麻醉,慢慢地為現代麻醉學揭開序幕,為手術、麻醉、止痛等方式帶來新的一頁。這數位分別是先先把自己麻醉,並拔取自己一隻牙的牙科醫生,自己替自己進行半身麻醉(即是下半身沒知覺),用自己一雙手為自己進行小腸氣手術的外科醫生們,很有趣地變相成為第一代現代麻醉科醫生的始祖!

凌偉業

凌偉業 麻醉科專科醫生
熱愛科技新技術新事物,醉心鑽研最好的麻醉方法和技巧,願藉專欄讓大眾認識更多麻醉資訊。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