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新生命】V54 法式大宅:三級歷史建築變藝術家安樂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老房子.新生命】V54 法式大宅:三級歷史建築變藝術家安樂窩

大宅的門窗等設施設計及用料考究,至今大致保存完好,由此可想像當時豪門貴族的生活情況。
位於跑馬地的法式大宅,是三級歷史建築。
梁翠環指V54藝術家駐留計劃是保良局首次進行的藝術項目,所以十分着緊。
在V54大宅生活約半年,即將於4月搬走,Cathy流露出不捨之情。
Angelina笑言會逐漸把自己的「氣場」和大宅的「氣場」融合起來。
Cathy的房間放滿了從附近社區收集得來的植物和舊物,用來創作《灣仔植覺》。
修繕之後,部分房間仍保留昔日的古董壁爐。

「跑馬地屬於灣仔區,有很多百年古樹;大宅建於1925年,剛好和這些古樹一同成長」——本地藝術家曾慧明

大富之家

今時今日的跑馬地,一幢幢高度和建築風格不一的住宅此起彼落,很難想像一百年前一整排法式洋樓的樣貌。建於1925年的三級歷史建築山村道54號大宅是少數得以保留的法式洋樓,業權經多次易手,後來由時任保良局主席梁安琪買入並借出作藝術家駐留基地。保良局助理社會服務總幹事梁翠環坦言,藝術和保育並非保良局的主力服務,所以接手V54大宅後,致力查考大宅的歷史,並向藝術團體、康文署、學者等專家請教,力求保留大宅的原貌的同時,亦給予本地及海外藝術家舒適的創作和生活空間。

大宅屬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住戶非富則貴,建築設計及用料考究,窗戶、大門、牆壁、壁爐、樓梯等設施十分耐用,至今仍大致保留當年的面貌。「當年的造價一定不低,復修的則師也說它的用料很高級,只不過當年的天花沒有做防滲,日久失修難免會漏水。以結構來說做得很好,你現在站着的花磚是當年原裝的。之所以如此肯定,因為我們找到第一代屋主的後人,證實和她童年印象中的一樣。」梁翠環希望藉着開放大宅,找回當年的住戶和街坊,還原大宅歷史。

啟發創作靈感

香港的藝術空間一直為人詬病,市場上缺乏具規模、合法、而又公開的駐留計劃,更何況是住在三級歴史建築。大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香港和海外藝術家共同的居住體驗,能激發藝術家的靈感,豐富其創作。本地藝術家曾慧明是最早的租戶之一,在去年10月入住V54之初,難免感到有些陌生,逐漸和大宅以及周遭社區建立關係。她目前正埋首於名為《灣仔植覺》的植物創作,探討植物於城市空間發展上的意義,「跑馬地屬於灣仔區,有很多百年古樹;大宅建於1925年,剛好和這些古樹一同成長」。在其中一個作品中,她從附近社區收集樹枝、落葉和舊物,然後投影在大宅不同部分上,和自己合照,再印刷成明信片。作品在虛與實之間,巧妙地呈現周圍的社區、樹木和建築互動關係。

另一位多媒體藝術家載水(Angelina)剛搬入大宅兩星期,期間一直生病,唯有靜靜地坐着觀察大宅的細節,嘗試和空間交流。她的多媒體創作主題環繞《山海經》,「我想把《山海經》這本二千多年來不停被修改的書,和香港這座同樣不停被修改的城市結合起來。」細膩而敏感的她,把《山海經》的怪物和大宅連繫起來。「一樓往二樓的樓梯,其中有一級踩上去的感覺特別軟,我會把它想像成是一隻受傷的怪物在休息。」

正如Angelina所言:「很多古宅不如V54般幸運,修復得這麼好,又能夠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入住;很多更高級別、更脆弱的房子,不容許任何內部結構改動,那麼它們只會在時間的流逝中一點一點地腐朽。」昔日的大戶人家遷離住宅,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創作的方式延續大宅的光彩。

<!–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

地址:跑馬地山村道54號
查詢:Facebook/V54.HK–>

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

地址:跑馬地山村道54號
查詢:Facebook/V54.HK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