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板農圃】建築師與都市農夫橋底種菜 善用閒置空間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卡板農圃】建築師與都市農夫橋底種菜 善用閒置空間

webp-net-resizeimage-2

最近在中環海港政府大樓旁邊的行人天橋底,灰沉沉的石屎地上有點不一樣,一組由棄置卡板堆疊改裝而成的迷你農圃拔地而起,那正是綠色建築師葉頌文(Tony)的點子,他在今屆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與社區組織和都市農夫合作,在天橋底種菜,還吸引到好些父母帶同子女來到參與收割工作坊,人們都驚喜不用跑到近郊農田,天橋底都能種出菜來。

園圃設計不斷改進,網架為最近加設,以防雀鳥吃掉作物。
園圃設計不斷改進,網架為最近加設,以防雀鳥吃掉作物。

百變卡板園圃 共融設計

「這些卡板都是由粉嶺的一個造紙廠的貨倉運來的,只要拆開便可在其他地方重用搭建。」建築師Tony說,天橋底園圃設計得巧妙,高低不一,有些疊至到比腰高,有些則只有階級高,原來為了方便不同用家來種植,「我們將舉行繪本講故事工作坊,小朋友可以坐在矮卡板聽故仔、做工作坊,老人家不方便蹲下種菜,他們便可在較高的園圃種植,近距離接觸植物。」當中特別為輪椅人士着想,把部分園圃設計為桌型,以便輪椅人士可以推進去,參與種植與收割。

園圃高低不一的設計,較高桌型設計方便輪椅人士坐着種菜。
園圃高低不一的設計,較高桌型設計方便輪椅人士坐着種菜。
十二月種的油墨菜已能收成。
十二月種的油墨菜已能收成。

他認為一般公共空間的提案,要好長時間規劃和興建,隔了這麼久,社區的熱情早已冷卻,故此這簡單易搭建的卡板園圃正好解決問題。「這個園圃也是公共傢俬的一種,設計不斷演進,由初時開放式,到後來加設網,以防雀鳥偷吃和遊人破壞。」

臨時園圃完成後,Tony邀請了推動城市耕作的組織,自去年十二月開始培苗、下種及日常打理工作,間中還會邀請上班族前來體驗種植樂趣,「以前這裏是什麼都沒有的天橋底,那次附近海港政府大樓的員工來種菜,他們出去開會還刻意繞道過來看看作物的情況,我作為一個設計師對此很敏感,其實城市人如果不種植,每日只留在冷氣室,很難感受到自己與天氣、大自然有何關係,種植亦會引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意識到這兒自己有份。」他自己也曾經花了一年在天台種菜,對此有深刻體會。

即採即吃 天橋底打邊爐

上周日是首個收割日,卡板園圃滿是油墨菜與羅馬生菜的綠,把石屎森林的沉悶感稍稍驅散,農夫唐偉強指導參加者用剪刀收割,他解釋道:「黃了的老葉與根部都不用扔掉,一會兒翻翻土,它們便成了下一造菜的養份。」,然而鬧市天橋底種菜,旁邊就是馬路,不怕沙塵滾滾會污染作物嗎?另一位幫手日常打理的農夫楊愷恩指,沙塵不會影響作物生長,只要食用前清洗乾淨就可以。

參加者才剛收割完蔬菜,學習把新一批菜苗下土,那邊廂,Tony便忙着把蔬菜烚熟,大家邊吃邊讚好味道,還趁機請教農夫如何在家中露台種植,唐生指,除了在家中,城市任何閒置空間都可以種菜,雖然天橋底日照不足,附近又有高樓阻礙通風,加上昆蟲較少,較難種植主要依賴昆蟲傳播花粉的作物,如瓜類,但可選擇粟米和葉菜類等主要以風傳播的作物。

收割工作坊當日,Tony負責把參加者收割的油墨菜即場煮好,分享美味。
收割工作坊當日,Tony負責把參加者收割的油墨菜即場煮好,分享美味。

社區實驗 推動政府善用閒置空間

其實在城市種植不是新鮮事,Tony去年夏天開始,找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系畢業的學生,搜羅香各種都市種植的案例,兩位有份參與研究的畢業生符伊蓮和傅鵬回想,在學時儘管有接觸過環保建築,但了解遠不及今次研究訪談深入,「綠化建築除了改善城市空氣,園藝治療對老人家有很大幫助,當他們照顧作物,見證住它們成長老去,原來會對生死會有另一種啟發,沒那麼執着。」傅鵬說,他們還發現有不少民間組織都自發在區內種植,例如土瓜灣的「軸物行者」收集該區車房扔棄的車軚製作花槽,送予街舖;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居民亦自發向房屋署申請,在房署花槽種香草;西營盤街坊組織「營盤耕作」專做「游擊種植」,用膠水樽和玩具扭蛋殼種野草,在城市中找尋生機。

Tony認為環保設計並非只是建築師的責任,亦有賴政府與民間一起推動。
Tony認為環保設計並非只是建築師的責任,亦有賴政府與民間一起推動。

Tony坦言,今次成事有賴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幫助,容許他們使用這公共空間種植,還可放置貨櫃作展場,身為建築師的他很清楚在天橋底種菜,說起來理想,但一般市民實行起來困難可不少,「由於天橋底是官地,在此種植、放個貨櫃,要通過多少重關卡,申請使用時可能已牽涉多個政府部門及地區人士,例如地政署、路政署、運輸署等多個政府部門,若我不試做一次作為先例,讓政府部門知道其他人落實時會發生何事。」

他直言,這次是一個社區實驗計劃,向政府示範,只要略加簡單設計,民間可以如何善用天橋底的閒置空間,社區苗圃可以隨機發生。「香港每個區都有天橋底,這種卡板園圃組裝和清拆都非常容易,亦不會影響原本地方,隨便可以在不同的閒置空間搭建,共吃共享,說到底,若政府、地區非牟利團體及專業人士願意合作,就能更易推動。」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系畢業生符伊蓮(左)、傅鵬(右)和關俊杰及施立威把研究成果放在貨櫃屋中,貨櫃屋設有天窗和氣窗,天然採光及通風,不用消耗能源。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系畢業生符伊蓮(左)、傅鵬(右)和關俊杰及施立威把研究成果放在貨櫃屋中,貨櫃屋設有天窗和氣窗,天然採光及通風,不用消耗能源。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