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馬仕Petit h】跨界挑戰 當Birkin手袋配件遇上水磨石工匠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愛馬仕Petit h】跨界挑戰 當Birkin手袋配件遇上水磨石工匠 

p29-1

為了善用每分寸物料,愛馬仕自2010年成立特別工坊Petit h,工坊以往的產品不少都是小飾品,近年漸漸表現出硬朗一面,近年最突破的要數以水磨石來製作傢俬,挑戰物料極限。

petit
室內設計師Nicolas Daul(左)和Julien Demanche在威尼斯水磨石廠內嘗試把Petit h的金屬元件放進水磨石底座上,因為每個配件厚度不同,需要人手放置。

與新晉設計師撞出火花

「在Petit h,設計師會花長時間與工匠合作,他們的技術並非最重要,反而個性才是關鍵。」藝術總監Godefroy de Virieu說,他們以往甚至試過與設計系學生合作,讓他們與工匠們擦出花火,也曾試過多次親自邀請理念相同的年輕設計師合作。

現時工坊與九十多位設計師合作,當中三十四歲的Nicolas Daul和三十六歲的Julien Demanche同屬室內設計畢業生,他們參觀Petit h工坊後,不斷思考如何在建築或室內設計上利用愛馬仕的剩餘物料,「我們對礦物質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常常在建築上被應用,尤其鍾情水磨石建築,全球有很多教堂的地板都是以這方式製作。」由於世界各地有不少精良的大理石材質,同時產生一些碎掉了的大理石,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工匠便想到將大理石碎混和石灰粉等材料製成建築物的地板,這種善用優質材料的精神,與Petit h工坊做的不謀而合。

k181002eugene-396
為了實驗水磨石的包容性,Nicolas Daul和Julien Demanche自製了三款「特別配方」,分別(左起)用上蟹殼、堅果殼和石材。
p29-1
藍色水磨石桌面用上不少珍貴材料,包括珍珠貝母鈕扣、Birkin手袋的鏈扣等金屬元件。

於是在兩年前,他們展開了相關研究,整個過程就似做實驗,一般水磨石地板要用不同石材、色粉製作,他們便在這基礎上調配自己的「秘方」,「我們就好像做蛋糕食譜似的,不斷改良配方,它們分別用上動物、植物和礦物成分!」

他們拿出三款水磨石地板樣辦,仔細一看令人忍俊不禁,動物配方用上蟹殼、青口殼,彎曲鋸齒形的蟹鉗依稀可辨,植物配方則把合桃等果實的硬殼壓碎,礦物配方則是用了磚、瓦片和石頭,「所有動物的硬殼都是我們在街市搜集得來的呢!每個『食譜』都不一樣,非常好玩,磨光後的效果很美。」Julien鬼馬地說,他們想起第一次參觀Petit h的物料圖書館時,對房內的各式皮包扣、鑰匙、鈕扣等物料深感着迷,於是開始思考如何造出具愛馬仕風格的水磨石。

k181002eugene-267
藝術總監Godefroy de Virieu(左)見證二人由零開始,把水磨石建築技術變得現代化,並應用在傢俬設計中。

造出4毫米薄水磨石 挑戰工藝極限

為了進一步了解傳統製作水磨石技術,他們專程拜訪威尼斯一家家族式經營的水磨石廠,參觀採石場和工場,發現原來從採石場挖掘出來的石材,需要先放置兩、三年才可使用,便開始思考這些石材與Petit h物料庫內的素材的共同點,彼此都是具有價值卻未被賦予用途,何不把兩者結合?

p17-%e8%a4%87%e8%a3%bd
設計師把Petit h金屬元件排列好。再親手放進石盤中,倒進黏合劑再打磨。
p37-1
黃色水磨石茶几,黃銅桌腳以真皮包覆,外形高貴。

「這些石材無論是材質和色彩都與愛馬仕的產品很呼應,於是我們想做出紅、黃、藍三種色彩系列。」Nicolas說,他們把Petit h物料庫內本來用來製作珠寶和皮包內的金屬配件帶到水磨石廠,先鋪放寶石、水晶等大顆玉石材料,再用人手逐個金屬配件放進去,由於每個配件的大小和斜度都不一樣,金澄澄的鎖扣、鎖匙、珍珠貝母鈕扣令水磨石板變得獨一無二,然後倒進三種天然色粉漿,「為了做出三種顏色,工廠用上天青石、孔雀石和黃色的特殊石材磨成的顏色粉,再與石灰混合成砂漿基底。」水磨石板要經過水磨步驟,令表面與內裏的配件融合,摸上手光滑一致,最後才把完整的水磨石板切割至細塊,再運到Petit h工坊讓工匠進行加工,製成傢俬表面,把水磨石板配合黃銅結構架和包覆皮革,製成桌椅。

最近他們更向難度挑戰,製作成圓形的頸線吊墜,吊墜一面是水磨石,另一面則是鱷魚皮或者黃銅片,整個過程雙方工匠都在追求技術極限,「有別於傳統做法,我們放了鈕扣等金屬元件進去,所以工匠打磨時最多只能打磨至4毫米薄,否則就會很易斷裂,這也是他們以前從未做過的厚度。」Julien解釋。

k181002eugene-391

要把水磨石這技術由做地板變成傢俬面料,再到製作成掛在頸上的飾品,由要求實淨耐用到追求輕巧精緻,藝術總監Godefroy見證住二人設計到生產過程,「水磨石是文藝復興時期流通的技巧,當時人想到把廢棄碎石來做藝術品,我們則重新把這技術現代化,這並非簡單的再生,而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精神體現。」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