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碗裏看歷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雞公碗裏看歷史

h130426jayce284
h130426jayce284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古玩收藏家梁國鴻一再強調。

跟梁先生結緣,緣起一隻隻橘色絢麗、靈氣活現的雞公碗。他的收藏可不是一般山貨店十元八塊的泛泛貨色,而是始自清末民初的歷史文物。在他位於廠廈的飲食茶具故事館裏,不同時代的雞公碗收藏逾千,但珍藏而具代表性的,僅十餘。

為何是雞公?中國瓷繪藝術,圖必有意。雞公圖案早在晉代已經出現,代表男性雄武勇猛。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好武功,雞公一度成為當時工藝畫師筆下的流行風尚。西漢時期韓嬰也曾在《韓詩外傳》中謂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對中國人來說,乃吉祥的化身。

「你看這碗的雞旁,左一朵大牡丹,右一張大蕉葉,以農為本。別看圖案簡單,卻意味深長–公雞啼鳴,牡丹開花,象徵『功名富貴』;芭蕉葉特別大,諧音『大葉』,閩南話的『雞』與『家』同音,一畫道破,興家成大業。」舊時的雞公碗還會作嫁奩,喻意夫君興家富貴;梁先生津津樂道。又好奇,為何與閩南扯上關係,瓷器從來不就是江西名產?「大概在民國時期,雞公瓷器早就南移到潮州作為生產基地,再傳福建、台灣和東南亞。」

時代豐裕與貧困

梁先生捧出珍藏開始如數家珍,清末的雞公纖巧而富動感,筆觸細膩秀氣。後期一些大概民國時期,雞型依然瘦小,但體態愈見雄渾粗壯。「三、四十年代的雞最肥,先是國共內戰之後日本侵華,人們三餐不繼,若連碗中的雞也骨瘦如柴,不是很悲涼?畫雞充饑,當然要畫得脹滿一點。」做碗藝也要識時務,從中自求多福,可算是黑色幽默?

在我們這一代人裏面,看到的雞公碗早已失真,為了大規模生產,碗上圖案早已劃一變成貼花紙;即使是手繪卻出自泰國工匠之手,難再原汁原味。雞的肥與瘦,關係着帝皇的喜好也連繫着國情順逆,從日常食器回望民生歷史,其實也是一門蠻有趣的學問。

雞公碗百年演化

清末時期出品,雞公靈秀威猛形如鬧雞,是因為乾隆皇帝好武功之故。

民國初期,雞公體形漸見雄渾粗壯,色彩也較亮麗悅目。

踏入三十年代,政局開始動盪,正所謂「無得食都有得睇」,畫匠唯有寄語溫飽在餐具上,雞型漸見肥潤,有隱喻的。

六十年代打後,雞碗開始轉投泰國生產,雖然雞型猶在,但牡丹與芭蕉葉愈見模糊。

千禧雞,傳統的瓷繪改用貼花紙製作,圖案劃一,欠缺個性。

梁國鴻鍾情古老飲食瓷器,除雞公碗外還收藏米通碗、葵斗碗等,小型的故事館於周未對外開放,由他導遊。

古老十八代飲食茶具故事館
沙田火炭山尾街41號華樂工業中心D座1140室
www.cockbowl.hk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