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從設計展看中韓差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評】從設計展看中韓差異

09.11.2016
彭麗芳、部分圖片由品牌提供
中港台日韓五地設計師與藝術家竟有着相似又迥異的想法

上月由香港設計工作室Milkxhake和大阪OOO Projects共同籌劃的移動設計講座Mobile Talk來港開講,是繼7月大阪講座後第二波,本月又將移師台灣舉行,此場講座雖小卻已悄然撩動亞洲設計界平靜已久的湖水。以「獨立與跨界」為主題,中港台日韓五地設計師與藝術家竟有着相似又迥異的想法,部分更不約而同運用「自由」一詞作句。

每位創作人都被要求以independent及collective(獨立與跨界)開首作句,暫時公布的十三個設計單位句子中,竟有三組提及「自由」一詞。

中國獨立出版人言由:
‘#independent is free.’ ‘#collective is power.’
「#獨立是自由。#跨界是權力。」

南韓平面設計師Na Kim:
‘#independent is responsibility. #collective is freedom. ’
「#獨立是責任。#跨界是自由。」

南韓獨立書店The Book Society (Kyung Yong Lim + Helen Ku) :
‘#independent is be a part of collective.’
‘#collective is the only way to liberate.’
「#獨立是投身跨界。#跨界是自由的必經之路。」

三人雖同樣想起了自由,對自由的定義卻完全相反。兩位南韓設計師認為跨界合作等同邁向自由,中國出版人卻反倒認為獨立創作才算自由。也許只是恰好相反,亦也許是反映中韓設計界文化分野之縮影。

自由到底是什麼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四大自由」論,其後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亦重申了這四大自由精神,即「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于恐懼和匱乏」。

在大部分香港人眼中無可否認獨立等同擁有言論自由,獨立立法會議員候選人被視為免於被政黨掣肘,獨立出版人可享印刷自由。

觀乎言由背景,1983年中國象山出世,為設計師與獨立出版人,先在中國獨立雜誌《鮮氧》工作,及後跳槽到老牌設計雜誌《新視線》工作,在受不了節奏較快的地方工作的情況下,他決心裸辭,於2011年創辦內地獨立攝影書出版社「假雜誌」。

言由曾直指《新視線》是「正規軍」,而在經歷過如此緊綁的老牌雜誌編採方式之後,亦不難理解他何以會有重投獨立出版懷抱的衝動,以及有「#獨立是自由」的感受了。

而南韓女平面設計師Na Kim作品有着鮮明的歐洲風格,擅長簡潔地突出線條與顏色。相信是她2008年於荷蘭Werkplaats Typografie平面設計碩士課程,現時更於阿姆斯特丹擁有自家設計工作室。她的成名作是於2004年與三位平面設計師合作在南韓發行實驗性設計雜誌《Umool umool》,及任職季刊雜誌《Graphic》的藝術指導,被譽為南韓十位最有創意年輕平面設計師。

她接受傳媒訪問時曾言,南韓年輕設計師愈來愈不感到害怕,並消化了南韓上一代因為高速增長而帶來的錯誤。在這樣的社會下,年輕設計師學會尋找生活中的價值,而非跟隨主流。因此,對設計行業產生巨大影響,愈來愈多小型工作室開幕,更多人獨自出版作品,文化和社會活動數量亦有所增加。

而她成立《Umool umool》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設計方式製作一本獨立書籍。也許,她所說的「#跨界是自由。」意指與朋友們跨界合作而刊登的書,是另一種設計自由的展現。

2010年由Helen Ku與Lim Kyung Yong共同創立The Book Society,The Book Society除了是首爾一間小型獨立書店、文化交流空間外,更擁有出版平台、藝術家、策展人身份。The Book Society在2009年及2013出版《00 Document》,完整記錄了首爾內所有獨立團體的自發計劃與活動報告,是一本對當地文壇非常重要的刊物。

從中國設計界靠獨立擺脱陳舊束縛,乃至南韓靠跨界合作迸發新火花。於我看來,南韓設計界未來創造力將更顯豐富。縱使中國獨立作品亦偶有佳作,但羣策羣力的力量遠比獨行更具爆發力。

彭麗芳、部分圖片由品牌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