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刊線上】跨媒體連結 《樣本》《微批》的文學平台實驗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文刊線上】跨媒體連結 《樣本》《微批》的文學平台實驗

葉梓誦(左)與譚以諾(右)的編輯團隊共九人,這次合作希望在保留自己原有讀者外,再善用對方的資源開拓新讀者。

《樣本》與《微批》,本來是兩個獨立的文學平台,前者以同人誌形式經營實體雜誌,每季一期至今已經推出五期,每期均以單一主題貫徹全書,是一本可以助讀者窺看獨特世界觀的文學雜誌。而《微批》則是以書評、書介等為主的網站,「因為我們的編輯彼此比較熟,當我們看到有這資助計劃後,就想是否能聯合起來參加呢?」微批的編輯譚以諾說。

文學雜誌歷年來都不缺乏印刷版本的出版,但近年開始出現網紙合一的平台,希望為文學雜誌找出口。
文學雜誌歷年來都不缺乏印刷版本的出版,但近年開始出現網紙合一的平台,希望為文學雜誌找出口。

兩個平台,保持自己的名號合作,想到的其實是平台的可持續性。「首先,我們也希望不浪費分別儲下的讀者,」《樣本》的葉梓誦說,「而且這個是兩年的計劃,那麼兩年後如果沒有資助,我們是否又放棄這平台呢?」如此就讓他們展開這合作計劃,兩者互補,同時也伸延自己的內容。

葉梓誦(左)與譚以諾(右)的編輯團隊共九人,這次合作希望在保留自己原有讀者外,再善用對方的資源開拓新讀者。
葉梓誦(左)與譚以諾(右)的編輯團隊共九人,這次合作希望在保留自己原有讀者外,再善用對方的資源開拓新讀者。

「我們的雜誌更似是一本書誌。」葉梓誦說,「於是我們的雜誌壽命也比較長。我們的頭兩期,到現在幾乎都賣完了。現在得到資助後,我們的印量會多一倍,而且改成兩月一期,這會是我們更大的改變。」

題目先行的《樣本》,希望以內容吸引不同的讀者,「我不相信現在的讀者有太大忠誠度的。所以我也不太相信訂閱這回事,我是希望用不同題目吸引不同的讀者,過去我們主要在香港的獨立書店及台灣出售,日後我們也希望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出售,希望擴大雜誌的閱讀人數。」

現正為轉為雙月刊的第一期招稿,《Sample》將以地圖為主題,而《微批》亦會配合主題製作網上內容。
現正為轉為雙月刊的第一期招稿,《Sample》將以地圖為主題,而《微批》亦會配合主題製作網上內容。

互補節奏

比較起書誌的慢節奏,《微批》能做到的,正是善用網絡的速度及傳播性,與書刊互補,「因為雜誌是隔月推出的,微批會在雜誌推出的月份,轉載雜誌內容之餘,嘗試繼續伸延議題,甚至以影片、活動等方式,推動一個議題。」譚以諾說。而在雙數月份,微批則會推出作家的專題故事,以香港不同範疇的單一作家為主題,隔月集中評論一位作家,「那可以是劇作家、詞人,又或是類型作家。這些作家在有包袱的文學雜誌中,可能不會被討論。但我們沒有包袱啊,所以我們可以試,用文學的角度去討論這些作家。」除此之外,微批也會想推出如Video Essay、Facebook Live等影片內容,用更多元的方式去討論文學以至更廣義的文化。「當有了資助,我們可以給出更多的稿費,吸納更多優質的內容,深入而有一定長度的評論,也可以刊登。」

《微批》為文藝評論網站,主要內容是書評及書介。
《微批》為文藝評論網站,主要內容是書評及書介。

前進之難

有資源可以有擴張的機會,但兩個組織也要面對如何調整節奏的問題。「由季刊轉成雙月刊,印量又由五百轉成一千,工作量及貨存已是問題了。」葉梓誦說,他現在以多過全職的精神時間放在雜誌上,團隊的五個編緝也在適應新的工作量。而微批的編輯團體則有四人,「我們都算是freelancer的形式在經營吧!」譚以諾說。

文學雜誌雖然經營困難,但他們也希望,在線上線下的合作下,文學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讀者。如《樣本》一向以有趣的題目切入,如過往的生死議題、書信,家居、電子遊戲,妖怪題目,最新一期則是談飲食,「文學談的是人的聯繫,我希望有深度的文學內容,能通過不同的形式,與不同的人接觸。」葉梓誦說。而《微批》也是一樣,通過推動「非經典作家」,帶來的,其實也是人與人更多的接觸。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