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凝視 Andrzej Wajda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無盡的凝視 Andrzej Wajda

26.10.2016
法新社、香港國際電影節
《鐵人》 導演|安德烈•華意達 上映年份|1981 發行|Filmoteka Narodowa 查詢|www.fn.org.pl

被譽為「波蘭當代電影之父「的導演安德烈.華意達(Andrzej Wajda)以九十歲之齡去世。他一生都在凝視波蘭,以及其厚重的歷史。

關於波蘭的記憶是焦灼的。殺戮與滅絕,都曾在此發生,烙下深長的疤痕。大抵如此,波蘭電影總有一種沉厚的關顧,照亮歷史現實,也照亮人文精神。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平視生命本質;贊祿西(Krzysztof Zanussi)看盡人間的道德困惑。他們與華意達同樣畢業於羅茲電影學院Lódz Film School)。

環繞同一國度,波折綿長的歷史,每位導演也自有說故事的方式。華意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沿襲古典派敘事,在沉實裏滲透出漫漫的故事情緒。他生於192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蕭條的波蘭,早年喪父,年少已歷盡苦難,對生命看得更透徹。他原來入讀一所繪畫學校,後來因深覺電影的吸引力才轉往電影學校。1954年拍就首部長片《一代人》(AGeneration),鏡頭對準華沙貧民窟,以寫實手法塑造波蘭式「垮掉的一代」,表現無望的青春。

在東歐鐵幕裏拍電影,既是抵抗庸俗單向的政治美學,更是一種歷史抱負。電影節目辦事處正在舉辦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6──安德烈.華意達90》,其中放映他在1977年拍攝的《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和1981的續集《鐵人》(Man of Iron)。《鐵人》更為他獲得1981年康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兩片皆以新聞記者為視點出發記錄波蘭團結工會。

《大理石人》與《鐵人》剛好是一正一反。前者以女記者奮力追尋工人的過去,但發現現實總是重重迷障。後者的記者被委派「創造」罷工現實,處於真相與權力的兩難局面。華意達深明在政治權力與歷史的交集下,真實是曲折而難以抵達。政府、媒體、工人,誰是歷史的述說者,誰有能力把持歷史原貌,唯有藝術才能展現生命最真實的力量。華意達在龐大的歷史裏,凝視真實的深淵,也是在拷問政權的虛構本質。

《鐵人》最後是罷工工人的勝利。華依達離開波蘭,到西歐拍攝電影。他最終也見證了鐵幕塌下,回到波蘭,繼續拍電影與從政。遺作《Afterimage》拍攝在歷史困苦裏孜孜不倦的藝術家,在茫茫歷史裏歸於無盡。

導演簡介

安德烈.華意達(Andrzej Wajda生於1926年,被西方影評人封為「波蘭學派」,六十年間拍過約四十部長片,題材包括波蘭歷史及探討當代波蘭社會的作品。他在1972年獲准成立“X”電影小組,拍攝自己的作品之外也熱心培育新人。其創作範圍非常廣泛,既是劇場導演,也是編劇、作家、畫家、裝置設計者,並於2001年在華沙創辦「華意達電影學校」。作品獲獎無數,在2000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法新社、香港國際電影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