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解放百般情 白先勇:兩個字概括崑曲,那便是美和情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崑曲解放百般情 白先勇:兩個字概括崑曲,那便是美和情

19.03.2018
nam_0068
nam_0068

愛是如此複雜的情感,而我們對於愛的想像卻是如此單一。當另一半的理想標準簡化為外在要有多美、有多少資產和地位時,愛情的模樣越來越單調,婚姻也愈發商品化、物質化;好在戲曲仍為我們保有對情對愛的自由想像空間。

中文大學文學院舉辦、一連三場「崑曲之美」講座及演出,由白先勇教授主講的「十部傳奇九相思——崑曲中的愛情面面觀」開場,令我們得以暫時放下關於愛的種種前提,感受戲曲世界中多樣的情感流動。

結緣崑曲始於梅蘭芳

白先勇教授首先介紹了自己與崑曲的情緣。70多年前,白先勇人生第一次看崑曲就被深深吸引。而那一次的演出亦非比尋常:抗戰結束,重回上海的梅蘭芳在美琪大戲院連演4天,但因琴師未能一同前往,搭檔俞振飛便提議不如合演崑曲……就是這樣一次機緣巧合,讓不足十歲的白先勇有機會欣賞崑曲這「死過一次」又「死而復生」的藝術。離滬39年,1987年白先勇在上海與崑曲再次相遇,他看到這個歷經文革仍大放光芒的劇種,讚其為「中國表演藝術中美學成就最高」的藝術。此後,他便也投身於崑曲的傳承與推廣之中。

崑曲之美,美在何處?

「如果讓我用兩個字概括崑曲那便是“美”和“情”。」白先勇教授說。崑曲之美是形式之美、視覺之美;是繼承了抒情詩意境的唱詞之美,是絲竹管弦、婉轉纏綿的音樂之美,是吳儂軟語、一唱三歎的語言之美,更是載歌載舞、線條優雅的舞蹈之美。崑曲的曲文繼承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意境如詩,底蘊深厚。表演上,崑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統的規則,展現動態線條的同時演員亦要嚴格遵守一招一式的程式美學,因此崑曲也是「紀律之美」。

崑曲之情,情起於何?

戲曲中表現的「情」很多,例如京劇中對「忠、孝、節、義」的推崇,越劇也有「落難公子中狀元、私定終身後花園」之說;但說到男女之情白教授仍首推崑曲。講座現場,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的演員們示範展演了六折崑曲名作,亦是六種不同的愛情。

nam_0283

這其中,有《牡丹亭˙驚夢》裡16歲閨中少女杜麗娘春夢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愛情;有《孽海記·下山》中小和尚與小尼姑的愛情;有以男女之情寄託興亡之感的唐明皇與楊貴妃(《長生殿·小宴》);有路遇「直男」趙匡胤、撩漢失敗的趙京娘(《風雲會·千里送京娘》);亦有大膽追求,划舟一葉、江心追郎的陳妙常(《玉簪記·秋江》);更有化作鬼魂仍不忘情郎、描寫人鬼戀的《水滸記·情勾》。如果說「生生死死隨人願」的生、旦之愛令人嚮往,旦角與丑角、凈角談起戀愛更是惹人發笑、回味無窮。

這六折戲中的情,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大概沒有一段是尋常、是符合了當下標準,但藝術給了每一種情最大的包容與尊重,為不同的情感萌發提供了空間。推崇「至情」的湯顯祖能將《牡丹亭》寫得樂而不淫,與晚明社會的世俗化與精神解放息息相關。經過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宋明理學,晚明在哲學思潮上也呈現出解放的趨勢,如王陽明心學的出現。如果說《金瓶梅》代表的是一種身體的解放,《牡丹亭》則是晚明人企圖衝破桎梏、對精神解放的追求。

千百年來,「不在梅邊在柳邊」的愛情之所以動人,「效于飛雙雙入冥」的人鬼戀之所以能穿越生死,「千愁萬恨別離間」的女性陳妙常敢於大膽追求……都在於劇作家在創作時就從不晦澀、壓抑,他們首先肯定了情並對各種樣式的情充滿敬意,也因此毫無輕佻。相形之下,當我們一邊強調多樣性、尋求平等與解放,一邊又追求着標準相似的「正常」生活時,在情感的想像空間裡我們還剩下什麼?

相片來源:中文大學文學院「崑曲研究推廣計劃」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