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生活節】走入牛棚 體會貼地小眾創作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文藝復興生活節】走入牛棚 體會貼地小眾創作

17.09.2017
plentiful-pluralities

小眾與大眾是否必然對立,無法溝通?昨日於牛棚藝術村1a space開幕的「文藝復興生活節2017」,展覽以「普羅小眾」為題,探討創作如何介入生活和社區,展品頗跨界,例如社企「人人影像」為一百位長者記錄個人歷史,藝術家余淑培把自己的陰道經歷寫成一份履歷表,歌手Serrini則重建作曲時的房間情景。藝術創作不一定是高高在上,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

多元的小眾

活動除了主題展覽之外,亦舉行作家講座和劇場工作坊。活動一方面以藝術界入生活,另一方面從生活中去找尋藝術創作的靈感,期望大眾嘗試將藝術及生活之間的界線模糊化。

策展人何建宗(Louis)談起和年青成員在構思活動時的一些想法,他發現成員在不同活動中所接觸的人都有共通點——無論品味、創作風格、對於社會的認識和意識形態等各方面,都認為自己屬主流眼中的小眾。「小眾一方面是令大家找到共同性,但重點不應該落在「小」身上,小眾不是一個數目,而是一個立場,一種生活和做藝術的方式。所以「普羅小眾」是在講述多元性,複雜性的一種狀態,大家都可以成為小眾。」

received_10154747485591965

關於生活節的主題,這系列展覽有一個underline statement,就是“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Louis認為展品中,有很多創作人對個人身份或自身狀態的觀察,而這些感覺不只是藝術家,而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事,「你會發現展品有很多個人東西,例如歌手Serrini的作品,就是重建她作曲時那房間的情景;作家黃潤宇則嘗試以裝置講述不記名創作的可能性,並思考作者的狀態。藝術和創作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普羅大眾都可以參與。」Louis說。

這次展覽品跨界而且豐富,當中展出了社企「人人影像」的一系列映像作品——「人人歷史映像計劃」,「計劃希望幫一百位長者記錄其個人歷史,當中包括訪問和映像來記錄他們的記憶、生活片段。」Louis說。而展出的四段映片中,其中一條更是記錄了藝術家兼富德樓負責人May Fung(馮美華)的片段。

其他作品例如藝術家Bobby Yu把自己的陰道經歷寫成一份履歷表《CV BY VAGINA》,思考身體政治的問題;開設Music Surveillance自由攝影師成灝志(Vic Shing),則展出將多年來為文藝復興基金會的活動攝影,探討創作和人之間的關係。Louis還告訴我們這個展品的地上畫了一條黃色的警告線,意義為何,就留待觀眾到場去參透。

plentiful-pluralities

普羅小眾:文藝復興生活節

地點:牛棚藝術村1a空間(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5963108027592/
報名: https://goo.gl/cuLCU8

主題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30日,逢星期二至日 11:00 – 19:00

 「人人‧轉化」體驗工作坊
導師:伍嘉瑩
日期:工作坊(一):917日(星期日)15:00 – 18:00
           工作坊(二):923日(星期六)15:00 – 18:00

「抒發感情才是意義-Serrini音樂寫作分享」
日期:9月24日(日),12:00- 14:00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