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文創】六本木文藝大都會 藉都市更新引入文創空間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東京文創】六本木文藝大都會 藉都市更新引入文創空間

m180116-bonnie-332
六本木之丘森大廈頂層的Tokyo City View及森美術館向來深受歡迎,是文創結合旅遊的典範。
六本木之丘森大廈頂層的Tokyo City View及森美術館向來深受歡迎,是文創結合旅遊的典範。

在「亞洲文創系列」的台北及首爾篇,我們先後探討當地政府如何透過政策支援,扶持新興的文創產業,使兩地近年的文創發展欣欣向榮。今期我們來到日本東京──亞洲城市中最先起步的創意大都會,看看都市更新怎樣促進文創發展。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都市,東京的人口密度冠絕全球,土地資源飽和,如何為文創發展創造空間,着實考驗都市規劃的智慧和視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東京的財團及民間力量已意識到公共藝術及文創對都市發展的重要性。都市更新是一個漫長且牽連甚廣的過程,而從今日的結果可見,文化、藝術和設計已與都市生活融為一體,既帶動經濟發展,又豐富市民的精神所需,為東京帶來濃厚的創意氛圍。

缺乏空間和平台是香港文創裹足不前的一大癥結,由本地舊建築活化而成的文創空間陸續落成。借鑑東京經驗,文創要怎樣才能走進生活,與人連結?

六本木新城 文創大本營

要數城市生活和藝術的結連,東京港區的六本木可說是最成功的例子。正如羅馬非一日建成,從龍蛇雜處、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之城,變成東京公共藝術的大本營,六本木的蛻變也非光靠在街上放置雕塑、在牆上掛幅畫就能成事。

上世紀八、九十代,發展商森大厦(Mori Building)着手「六本木新城」計劃,大幅收購區內細小地皮加以整理,並以文藝生活為重建計劃的重心,成為日本文創空間的火車頭。反觀香港,重建只着眼於硬件的更新和商業用途,缺乏宏觀的視野,未能在重建的建築或社區中,建立獨特的文創和藝術空間。

森美術館開放後,帶來藝文人流,改變了六本木的氛圍。
森美術館開放後,帶來藝文人流,改變了六本木的氛圍。

2003年,樓高54層的六本木之丘森大樓(Roppongi Hills)開幕,成為東京新地標。「若然只有商場、辦公室、住宅……那就太商業化了。」起畫龍點睛之用的,其實是森大廈53樓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身為坐擁大片土地的發展商,要考慮到底能為這區帶來什麼,文化當然是最重要的一環。」現任館長,國際知名藝評人、策展人南條史生憶述從前,說六本木聲名狼藉,人們只會在夜間流連。

「有了美術館,便能吸引觀眾參觀,創造新的人流,並帶動日間的商業活動,如吸引咖啡館、時裝店等進駐。」連同頂層的城市觀景台(Tokyo City View),森美術館成為旅客的必到之處。要增加參觀人次,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配合夜景觀賞,把美術館開放時間延至深夜,方便上班族。

南條史生除了負責森美術館的策展工作,亦為森大廈旗下的其他發展項目進行藝術規劃和管理,貫徹集團重視文藝的理念。
南條史生除了負責森美術館的策展工作,亦為森大廈旗下的其他發展項目進行藝術規劃和管理,貫徹集團重視文藝的理念。

美術館走進生活

高高在上的私人美術館,如何才能貼近生活?「森美術館位於大樓頂層,從地面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把藝術品放到街上,把地面的人和空中的美術館連結起來。」走在六本木新城的公共區域上,隨處可見由森美術館挑選的戶外雕塑,而在主幹道櫸樹阪大道沿線,則有由十三位日本及國際設計大師創作的街頭裝置。

巨型蜘蛛”Maman”是六本木地標,亦是六本木眾多公共藝裝置之一。
巨型蜘蛛”Maman”是六本木地標,亦是六本木眾多公共藝裝置之一。

矗立六本木之丘門前的巨型蜘蛛”Maman”、伊東豊雄的《漣漪》長椅、吉岡德仁的《雨中消失之椅子》……一件藝術裝置是一「點」,一連串的點連成「線」,大樓、廣場、街道、公園等立體的建築物,互相結連成廣大的空間,「這些空間的結合愈多,規模就愈大,生活中才能真正有藝術的存在。」

櫸樹阪大道沿線有多個造型有趣的藝術椅子,包括瑞典建築師Thomas Sandell以斯德哥爾摩羣島為靈感的作品。
櫸樹阪大道沿線有多個造型有趣的藝術椅子,包括瑞典建築師Thomas Sandell以斯德哥爾摩羣島為靈感的作品。

2007年,六本木另一綜合發展項目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落成,設有三得利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與同年開幕的國立新美術館,形成著名的「六本木藝術三角」。「森美術館是區內最早開放的美術館,所以我們主動邀請其他單位合作一起在六本木舉辦和推廣文藝活動,改善其整體形象,如今人們已經視六本木為文化中心了。」

比起地理位置的相連更重要的,是三者之間緊密無間的合作,例如互相提供門票優惠,方便遊客參觀。南條史生強調,美術館的本質就是公共性,「是開放、自由和樂於分享的。」

為慶祝六本木新城和森美術館成立 10 週年,法國藝術家Jean-Michel Othoniel創作了一個以金箔珠串成的心形裝置。
為慶祝六本木新城和森美術館成立 10 週年,法國藝術家Jean-Michel Othoniel創作了一個以金箔珠串成的心形裝置。

作為世界最成功的私人美術館之一,森美術館平均每日入場人次多達二千人,南條史生解釋策展之道:「有些展覽能吸引大量參觀者,有些能吸引商業贊助,是為商業上的成功;有些展覽入場率不高,內容卻能引起傳媒關注,把重要的信息帶給社會。」

森美術館正舉行人氣裝置藝術家Leandro Erlich歷來規模最大的作品展(@Mori Art Museum, Tokyo)
森美術館正舉行人氣裝置藝術家Leandro Erlich歷來規模最大的作品展(@Mori Art Museum, Tokyo)

現正舉行的阿根廷裝置藝術家Leandro Erlich個展,大玩視覺錯置,挑戰空間認知,叫好又叫座;而美術館一向歡迎參觀者拍照,正好乘社交媒體之勢,收免費的宣傳效果。踏入十五周年,森美術館今年將舉辦《建築的日本展:建築基因流傳下來的東西》展,探討古今日本建築,以及《大災難與藝術的量》展,以藝術勾勒重建的理想與盼望。「藝術不是要分對或錯,是帶來啟發和未來願景。」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