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學家Lisa D’Silva:「大海比你想象中脆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海洋生物學家Lisa D’Silva:「大海比你想象中脆弱!」

01.02.2017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Lisa 經常探望海底的魚類朋友,探測水底的生態狀況,為海洋把脈。
Lisa 經常探望海底的魚類朋友,探測水底的生態狀況,為海洋把脈。
Lisa 經常探望海底的魚類朋友,探測水底的生態狀況,為海洋把脈。

馬爾代夫活躍着一批海洋生物學家,他們在社交網路設立羣組,就像在大海上安裝了很多「天眼」,誰看到有人做出傷害海洋的行為,立即在社交網絡上公布,就近跟進。

「小丑魚會『變性』,當主宰族羣的雌性死去時,最大的雄性會變性成為雌性……大部分的鸚哥魚變性時還會變色:雄性的比較大而且顏色鮮艷一些,雌性的比較小而且顏色深些……」海洋生物學家Lisa D’Silva向遊客講解海洋百態。

有所為 有所不為

她總要不厭其煩一再提醒:海洋生物「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進入海底世界,一舉一動都有規矩。「浮潛和深潛時都不要摸任何海洋生物!不能踢到珊瑚,更不能腳踩珊瑚。絕對不能留下垃圾……請不要帶走任何珊瑚、貝殼、甚至沙子……」

為海洋工作,LisaD’Silva每天心存感激。
為海洋工作,LisaD’Silva每天心存感激。

廿六歲的Lisa來自英國,在馬爾代夫工作一年,光照和海水令她的皮膚曬得黝黑,深棕色的秀髮顏色愈來愈淡。她對探索印度洋的海底世界樂此不疲。「一切都是如此新鮮。」住在小島,踏出門口就有那麼多有趣的海洋生物。「我喜歡找從未見過的新物種,觀察牠們慢慢長大,我也會不斷回訪海底的老朋友。」

(左)克氏雙鋸魚,又稱克氏海葵魚,躲在粉紅的奶嘴海葵中。這條魚的黏膜保護牠不受海葵的刺所傷害。 (中)友善的Hawksbill海龜因為被捉、吃入塑膠等人類導致的原因,全世界的數量都在減少。(Lisa D’Silva攝) (右)馬爾代夫常見刺尾魚,又稱「外科醫生魚」。尾柄上有硬棘,鋒利如刀,遭受威脅時保護自己。
(左)克氏雙鋸魚,又稱克氏海葵魚,躲在粉紅的奶嘴海葵中。這條魚的黏膜保護牠不受海葵的刺所傷害。
(中)友善的Hawksbill海龜因為被捉、吃入塑膠等人類導致的原因,全世界的數量都在減少。(Lisa D’Silva攝)
(右)馬爾代夫常見刺尾魚,又稱「外科醫生魚」。尾柄上有硬棘,鋒利如刀,遭受威脅時保護自己。

她有時會看到海面上兩百隻海豚跳躍、旋轉,甚至追逐船頭擘浪。「看着他們玩耍、與你互動,多麼聰明!在自然環境觀賞牠們的天性,是了解海洋生物最好的方式,永遠勝過去水族館、或者任何人為訓練的show,他們不應該被囚禁。」

鯨鯊是一個亮點。「晚上與牠們一起游泳是如此獨特,我不知道在世界上除了Thaa環礁以外,還有哪裏可以有這樣的經歷。」生活在馬爾代夫的鯨鯊有三百條左右,大部分是年輕雄性。牠們喜歡晚上出沒,相對其他地方在白天出沒的鯨鯊,獨樹一幟。當地漁船的光吸引浮游生物,鯊魚晚上靠近漁船吃浮游生物,這樣的觀賞角度,不打擾鯊魚正常生活。

Lisa很喜歡向公眾傳播海洋知識,經常解答遊客的各種提問。她總結道:人們對海洋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大海可以收納一切,大多數人不知道大海有多脆弱。

縱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但人類肆無忌憚,什麼都扔到海裏,海洋早已回聲嘆息……

珊瑚是地球災難的警報器

Lisa說,隨着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愈來愈多,海洋污染也愈趨嚴重。不但侵害海洋生物,還會經食物鏈進入人體。有些魚類容易誤食垃圾,新研究估計,全球90%的海鳥曾把塑膠製品吃下肚。2050年,肚子內會有塑膠垃圾的海鳥將達99%

受害的何止海鳥?海龜誤將膠袋當成水母吃下去,消化道堵塞,膠袋的空氣令海龜脹氣漂浮在水面,最後精疲力盡累死、活活餓死……

愈來愈多的汽車、肉食、化石燃料等人類活動過量排放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加劇,氣候變化禍及海洋,這已經在馬爾代夫呈現惡果。

「珊瑚礁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Lisa神色凝重地說,2016年,馬爾代夫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六成珊瑚死亡。上一次類似的白化災難出現在1998年 。

(上)海葵的觸手帶刺,馬爾代夫小丑魚(淺色雙鋸魚)可以與之共生,因體表有厚厚的黏膜。 (中)克氏雙鋸魚(又稱克氏海葵魚)看住美妙的公主海葵。年輕時這種魚是橘色並且有三條白線,老了顏色變深為咖啡和黑色。 (下)珊瑚群特寫。珊瑚蟲的小觸手可以捉住經過的浮游生物。 (以上圖片由Lisa D’Silva攝)
(上)海葵的觸手帶刺,馬爾代夫小丑魚(淺色雙鋸魚)可以與之共生,因體表有厚厚的黏膜。
(中)克氏雙鋸魚(又稱克氏海葵魚)看住美妙的公主海葵。年輕時這種魚是橘色並且有三條白線,老了顏色變深為咖啡和黑色。
(下)珊瑚群特寫。珊瑚蟲的小觸手可以捉住經過的浮游生物。
(以上圖片由Lisa D’Silva攝)

珊瑚蟲為海藻提供養分與棲所,海藻則攝取陽光及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珊瑚蟲所需的糖。換言之,珊瑚很大部分的營養來自共生藻。健康的珊瑚五彩繽紛,由共生藻加上珊瑚蟲本身的顏色而成,當氣候暖化導致海水溫度過高,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從而變白。

珊瑚礁只佔海洋一小部分,卻能養育多達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珊瑚不僅是海洋生物的家園,還給「住客」提供養分;同時也是小魚、海龜和無脊椎動物等避難所,保護它們不受氣候、湧流和大天敵的侵害。如果珊瑚有難,牽一髮而動全身。

細微之處拯救地球

「對於目前在馬爾代夫(和全球)的海洋生物學家來說,這是一個讓人既提心吊膽又振奮的時刻。」Lisa說,眼看馬爾代夫失去大量珊瑚,當然心碎又沮喪。但監測珊瑚礁復原的實踐亦是有趣的。看看哪些種類的珊瑚漸漸復原,哪些沒有首當其衝受影響。而這些物種將有望抵抗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並將成為未來主要的珊瑚礁。「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是一個可怕的現實。珊瑚能夠適應這一點嗎?」

gfrdefgrde
淺水礁湖中健康的珊瑚在早前的白化危難中頑強生存了下來。珊瑚作為魚類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同時也為小島抵禦巨浪衝擊。(Lisa D’Silva攝)
淺水礁湖中健康的珊瑚在早前的白化危難中頑強生存了下來。珊瑚作為魚類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同時也為小島抵禦巨浪衝擊。(Lisa D’Silva攝)

六年前,Lisa初上大學時在課堂中被告知「當海洋生物學家將賺不到錢,也不會有工作。」面對全球變暖和海洋污染,海洋科學變得愈來愈重要,解決問題、保護海洋已經迫在眉睫。在馬爾代夫做常駐海洋生物學家,Lisa心存感激。這樣她得以向每一個來親近海洋的客人傳播環保信念,並試圖從非常細微之處開始拯救珊瑚礁─做珊瑚架。

極端天氣對珊瑚造成衝擊,酒店推出珊瑚保育計劃,希望幫助珊瑚重生, Lisa帶領客人一起將一些品種相似的珊瑚斷枝一一固定到特製的珊瑚架上,放在水流和陽光充足的地方。珊瑚礁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水螅體)構成,能夠以萌芽方式繁殖。

珊瑚架像「搭棚」一樣,讓珊瑚有一個穩定堅實的支撐,得以萌芽再生,慢慢長成珊瑚羣。旅客可以贊助珊瑚架,學習如何幫助珊瑚重生,親手將受損的珊瑚枝連接到架上,隨後將整個架送至海中保育區。

珊瑚礁的結構可視為小島天然的防水堤,減少風浪侵蝕,讓海岸線更穩定。而珊瑚架希望模擬與珊瑚礁同樣的生態環境功能,從而對珊瑚生長乃至整體海洋生物多元化產生助益。

「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為海洋做點事。」她對這些微小卻具體的行動如數家珍:多步行騎單車、少開車、少吃肉,生活中實踐3RReduce, Reuse, Recycle),使用更多再生能源、注意隨手關燈;減少塑膠用品,多留意牙膏、防曬油、護理產品等是否含有微塑膠……

「一個美好的旅程,除了從大自然中帶走記憶,還可以留下一份心意。」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