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背後:為何我賣了自己的單車?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採訪背後:為何我賣了自己的單車?

bicycle-m160601-yan-0239-cover-web

為了拍攝這個專題,我專程買了一部單車;完成這個專題後,我賣了。

那是一部二手摺合單車,還配了車燈、頭盔、倒後鏡、手套、單車鎖,滿心希望自己可以如受訪者般,在日常生活中以單車代步,可是,實踐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

首先是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懂得踩單車。當我採訪Uncle Moon的時候,才知道踩單車要留意的地方有很多。自以為平衡力不錯,但是要在限定闊度踩出一條直線,原來一點也不容易。不過技巧並不是問題,多練習即可,反而要學習維修單車才更令我頭痛。小時候去大圍踩單車徑,租來的單車總是五癆七傷,不堪大任。可是陪伴Uncle Moon去過台灣環島、歐洲旅遊的戰駒,新淨如昔,絕對看不出已經超過十年車齡。懶人如我,用後抹車,已經幾乎超出我的極限,更別提要親自維修。

馬路險惡 人心難測

當時買車不久,就說服自己首先多作嘗試。拍攝葉晟踩單車返工時,他在前方為我導航,我很輕鬆,好像全程在踩單車徑。可是到我自己上路時,即使在自己居所附近,我也沒有信心踩出馬路。不熟路之外,還要到處提防:不耐煩的司機、在路邊胡亂開車門的乘客、當單車是行人的行人……

不過,最大的陰影,來自另一次採訪經歷。香港單車同盟的成員陳家良帶我由土瓜灣踩去深水埗,他特別為我選了一條路程雖遠但馬路車速較慢的路線。本來踩得頗為寫意,不料,一個的士司機,忽然在我們身後越過對面雙白線爬頭。其實還有大約五秒路程,單行線就會變成雙行線,但那的士司機顯然不願意等待。

家良踩單車代步多年,見盡香港奇形怪狀的道路設計。
家良踩單車代步多年,見盡香港奇形怪狀的道路設計。

(在圖中清楚看見的士司機越過對面線的雙白線爬頭,情況頗為驚險。遇上這些情況後,家良都會向警方投訴,以行車記錄儀拍到的畫面為證,只是大部分個案難以控告到司機。)

難怪,家良每次出車,都預先裝置了三個行車記錄機,車頭車尾各一,還有一個放在頭盔。

那一刻,我開始懷疑,我真的能堅持用單車代步?

家良表示,有時踩到某些路段,就會禁止單車進入,最方便的路段都只留給汽車使用。
家良表示,有時踩到某些路段,就會禁止單車進入,最方便的路段都只留給汽車使用。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問題的源頭並不在單車代步本身,而是政府的公共交通規劃。全球已經有共識,單車是「最後三公里」的最佳交通工具。自備單車由大圍踩出觀塘,我未必做到;但如果有公共單車租用,讓我從尖沙咀踩往旺角的話,那就比較容易做到。香港兩個地鐵站之間大約相距八百米,換言之三至四個地鐵站距離的路程,都適宜用使用單車。計及等巴士或上落地鐵的時間,踩單車甚至更為快捷。

可惜,香港現行公共交通系統對單車非常不友善,單車只能上地鐵或渡輪,嚴格來說不能上巴士。坐市區渡輪的話,只能來往灣仔至尖沙咀,中環至尖沙咀的航線卻又不接受單車上船。自備單車,困難重重。政府應該積極推行公共單車系統,無論是大至規劃單車徑、增加泊車位的政策,還是小至鼓勵企業或在商業區增加淋浴間,都有助推動單車普及。

安全問題當然是單車普及的首要條件。今年十一月初,發生一宗致命的單車交通意外。單車人士固然有責任做足安全措施,但是假如香港路面設有單車線,駕駛單車的安全程度相信會大為提升。其實,最簡單做法,就是在慢線以另一顏色區分,在路上加上單車標誌,為單車在道路上的地位「正名」。在闊度足夠的道路上,汽車可與單車分享同一行車線,並排而行。

照片攝於直布羅陀的邊境,這是最理想的道路安排:一條單車徑、一條行人路、一條行車線。
照片攝於直布羅陀的邊境,這是最理想的道路安排:一條單車徑、一條行人路、一條行車線。

做足準備 再踏上征途

坊間有不少團體,一直致力爭取興建更多單車徑,同時透過不同的方式推廣單車代步。基督教協進會舉辦「輛輛起動」課程,教授馬路實戰的技巧。另外有bike the moment與姚松炎及RIDEOUT合力推行的「天光ride」,希望經驗較淺的市民能在有經驗人士帶領下,嘗試在馬路踩單車。當汽車司機習慣遇到馬路上的單車羣,可能會慢慢學懂禮讓之道。

聽聞有車友由尖沙咀踩回大埔,只需四十分鐘,與乘坐巴士的時間相若。我非常鼓勵有固定上下班路線的人,試一試踩單車上班,因為當你踩熟了某條路,感覺一如踩單車徑般輕鬆自在。不過,恕我坦承,我目前真的「力有不逮」,只好暫時放棄。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