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的光明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癌症治療的光明面

15.03.2018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及放射診斷部主管梁清華

很多人認為,腫瘤科是一個充滿沮喪和絕望的地方。香港港安腫瘤中心及放射診斷部主管梁清華(Danny)坦言,在三十年前要醫好一個癌症病人,確實不容易。直至近十年,腫瘤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演進,治療成效也相對地提高。「二十幾年前,看着病人行入醫院,瞓住走;現在見到病人是行入來,行住走,看到他們能在適切舒服的治療情況下康復,有很大的成功感!」今天,他用「朝陽」來形容這專科行業。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及放射診斷部主管梁清華
香港港安腫瘤中心及放射診斷部主管梁清華

癌症治療前景光明,「與癌共存」更是可預見的目標。Danny認為目前利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已不是難事,但同時要對病人的傷害性減到最少,甚至使病人在治療後有一定的生活質素,才是現今腫瘤科的治療大方向。因此,以減低副作用為目標的精準治療是大勢所趨,而且電療時間愈短愈好,次數愈少愈好,以減少對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精準治療 病人生活如常

何謂精準的腫瘤放射治療?既要透過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同時不會波及腫瘤周邊的健康組織,務求對病人的傷害減至最少。

十年前,港安為香港首家引進數碼導航刀(Cyber Knife)的醫院。現時,香港港安腫瘤中心擁有兩部尖端放射治療設備——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和Elekta Versa HD™直線加速器。前者內置 MV電腦掃描系統,每次放療前先確定腫瘤位置,與治療計劃的影像作對比,即時修正誤差。其強度調控技術(IMRT)可因應照射範圍準確調校劑量,配合360度螺旋式放射,不僅涵蓋範圍可以伸延全身,還可同時處理身體上不同位置的腫瘤,作快速精準的治療。

傳統電療的一般放射線範圍是40 x 40厘米,TomoTherapy螺旋放射治療則可涵蓋140厘米長度範圍,配合360度放射,可一次過為全身不同部位進行電療。
傳統電療的一般放射線範圍是40 x 40厘米,TomoTherapy螺旋放射治療則可涵蓋140厘米長度範圍,配合360度放射,可一次過為全身不同部位進行電療。

而Elekta Versa HD™則是市場上其中一款最新型號的直線加速器(利用微波加速電子以產生高能量X光射線的機器)。這款儀器配備呼吸調控技術(Active Breathing Control),可因應病人的呼吸活動調整放射線,令放射線更精準照射在腫瘤部位,特別適合肺部腫瘤。通常,醫生和醫學物理學家會依據腫瘤大小,並參考病人病歷和電腦掃描結果,決定用TomoTherapy還是Versa HD™對病人更有利。

Danny解釋:「最重要是為病人選擇合適的腫瘤治療計劃,綜合式治療方案是現時癌症治療的大趨勢。例如乳腺癌,很多病人都不想做手術切除整個乳房,選擇只切除腫瘤部分,但這會存在很大的擴散或復發風險。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做手術,還可配合電療,除走餘下的腫瘤組織。如果腫瘤是在左邊乳房位置,更會決定用TomoTherapy。因為左邊乳房比較靠近心臟,傳統放射治療模式的輻射相對新一代照射範圍較大,高劑量輻射容易觸及心臟血管,曾有些病例會出現心臟病的副作用。而TomoTherapy,能將輻射劑量控制於特定的範圍內,從而減低心臟血管輻射劑量,使病人出現心臟病的機率大大降低。」

Danny自2006年起接手港安數碼導航刀中心(即香港港安腫瘤中心前身),多年來面對無數病例,能做到「醫得好」,又能達到病人治療後生活如常的目標,哪些個案最令他感到鼓舞?「約兩年前,一名本身是職業跑手的病人,在患上早期前列腺癌時已接受TomoTherapy,在四十多次電療期間未曾停止過練跑,還奪得比賽冠軍!」

承諾三日啟動電療

能創造一個又一個令人鼓舞的案例,先進的醫療設備固然重要,能否把握治療黃金期才是關鍵。往往在病人確診後,癌細胞發展迅速,所以對病人來說,每一秒都生死攸關。傳統流程,病人要等幾個星期才可安排進行電療,而香港港安腫瘤中心首創推出「三日啟動電療」承諾,從診斷、檢查、做計劃,以至啟動電療等所有程序,只需三個工作天,甚至更短的時間便可完成。

Danny認為時間對病人來說是十分重要,所以中心醫護團隊不辭勞苦,平均需時兩日就可為病人制定及執行治療計劃。
Danny認為時間對病人來說是十分重要,所以中心醫護團隊不辭勞苦,平均需時兩日就可為病人制定及執行治療計劃。

Danny解說:「一般醫院,放射診斷部與腫瘤中心是獨立的,而港安是將兩個部門合二為一,由醫生、物理學家、放射治療師、放射診斷師、腫瘤科護士、統籌主任組成完善的醫護團隊,可以更有效率處理和跟進病案,做到一站式醫療服務,讓病人可以安心、輕鬆地面對病情和接受治療。而且我們是日夜輪班工作,務求能盡快為病人度身訂造最適切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資料由客戶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