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的時代意識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手風琴的時代意識

untitled-1

一種樂器流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意識。正如電結他的出現和流行,反映了一個人類被高速發展的機械社會拋離,心田荒蕪孤寂,只能將自己暫寄於一個個由速度和冷漠音色創作出來的虛幻泡沫。而手風琴在二戰後經Piazzolla的新探戈運動再開發/復興後,人類有了作為「個人」存在於社會必然孤寂的覺悟。而經由手風琴剖開自我,毫無保留地面對自己的軟弱與卑微,從而忠實地活着的深層意義。

正如當代蘇聯―俄國古典作曲家Sofia Gubaidulina(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1931–)說:”I loved then, as now, the instrument (accordion)’s ability to breathe – no other orchestral instrument has this.” 說明當下香港這片手風琴熱潮其中一個成因,因為手風琴有種呼吸的特質是其他樂器所缺乏的―演奏者透過左手拉推,令風琴摺一收一合,琴像被演奏者賦予生命地吸入/呼出令簧片震動發聲,人琴呼吸同步,天與人與琴合而為一,每粒音符都成了演奏者忠實的情感載體;另一方面,古拜杜麗娜也指出:在高壓政治環境下,作為一名作曲家,手風琴那種悲情而強悍、沉重中帶輕快的音色,鼓勵她在不斷的政治逼迫中創造出讓自己呼吸自由空氣的空間,這種讓自己能正面抱擁生命的信念,相信也是刻下被官商夾擊出賣的年輕中產階層最需要的。

所以手風琴這種相形輕便的樂器,便造就出香港中產一股追捧學習的風氣。

佟鎮南
專題組資深編輯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