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讓我自由】手風琴熱潮的時代意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手風琴讓我自由】手風琴熱潮的時代意義

tan070330duen_0364
tan070330duen_0364

香港這股學習手風琴熱,近因少不免跟本地的名校收生制度有關。

一向以來,香港是一個信奉實用主義的地方,大部分中產階級會將一些形而上的觀念,例如「愛」以物質呈現方式轉移。所以對一部分白手興家的家長來說,對子女的愛,意味要將子女送入名校,讓他們可以「贏在起跑線」。隨著近年名校會將課外活動視作入學評核一部分(原意是想學生在德智美方面有更全面的修養,後來則成為學校為求在未來學界比賽致勝,讓學校名聲鍍金的揀蟋活動),而被向來被視為中產階級生活象徵的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由於學習的人太多,而這些屬於有主角/獨奏特性的樂器,對期望以管弦樂團加強學生的團體合作性(當然也是呈現校方有足夠財力和師資培育學生進入上流社會)的名校來說,太多這方面的樂手不單難以找到合適樂章比賽,在校際以致國際賽上也難以取得標青成績,同時也是基於香港寸金尺土的現實環境。於是因少人學而有利入學評分)的手風琴,近年便得到中產父母垂青,尤其是當香港的英國皇家音樂院考試引入了手風琴科目之後,手風琴便一上成為中產家長的熱門學習項目。

這批家長可能本身沒有音樂訓練,或習過音樂不過只視學習音樂為一種階級身分的象徵,但其動機,也是一種對子女的愛的表現;而另一種家長,則成長於對文化培育較重視的中產家庭,音樂是自小是人生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有音樂訓練的媽媽,不單懂得利用音樂跟自己對話、讓自己可以更好發揮自我,當他們有了下一代,音樂也是他們跟子女把不能言喻的情感表現出來的一個途徑:跟女兒用手風琴對話

假如從社會角度來看,手風琴能在香港老中青中產階級中流行,應該反映著這個時代的意識。正如電結他的出現和流行,反映了一個人類被高速發展的機械社會拋離,心田荒蕪孤寂,只能將自己暫寄於一個個由速度和冷漠音色創作出來的虛幻泡沫。而手風琴在二戰後經Piazzolla的新探戈運動再開發/復興後,人類有了作為「個人」存在於社會必然孤寂的覺悟。而經由手風琴剖開自我,毫無保留地面對自己的軟弱與卑微,從而忠實地活著的深層意義。

正如當代蘇聯-俄國古典作曲家Sofia Gubaidulina(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1931-)說:”I loved then, as now, the instrument (accordion)’s ability to breathe – no other orchestral instrument has this.”說明當下香港這片手風琴熱潮其中一個成因,因為手風琴有種呼吸的特質是其他樂器所缺乏的——演奏者透過左手拉推,令風琴摺一收一合,琴像被演奏者賦予生命地吸入/呼出令簧片震動發聲,人琴呼吸同步,天與人與琴合而為一,每粒音符都成了演奏者忠實的情感載體;另一方面,古拜杜麗娜也指出:在高壓政治環境下,作為一名作曲家,手風琴那種悲情而強悍、沉重中帶輕快的音色,鼓勵她在不斷的政治逼迫中創造出讓自己呼吸自由空氣的空間,這種讓自己能正面抱擁生命的信念,相信也是刻下被官商夾擊出賣的年輕中產階層最需要的。

所以手風琴這種相形輕便的樂器,便造就出香港中產一股追捧學習的風氣。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