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墟市的可能】2 0 1 7 周而復始講「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永續墟市的可能

【永續墟市的可能】2 0 1 7 周而復始講「墟」

28.12.2017
market

今年聖誕節,能成功申辦多個墟市就是2017年街坊們最好的聖誕禮物。

縱使政府仍然沒有墟市政策,亦沒有統籌的單位,在立法會用一早已被政府宣傳廣告抹黑的「小販」來稱呼檔主,模糊「墟」字,亦不承認墟市在社區的重要性。全球化經濟壟斷民生所需,本港的爪牙伸及社區的心臟。市民跨區買餸,買日本九州運來的菜容易,找近農栽種的新鮮靚菜很難。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對抗全球經濟,市民呼喚一套墟市政策。這個「墟」,香港自古有之。

新界的「墟」,就近交通民居,在約定俗成的地方,擺賣新鮮食材。大埔有大埔墟,粉嶺有聯和墟,元朗有舊墟,屯門有新墟。地點就近青山公路或火車鐵路,商賈在屯門、元朗的青山公路囤地,租田予村民,沿青山公路開米舖酒樓,雖為壟斷,但長期不破壞民生所需,是為昔日地區經濟的固有面貌。

周而復始,今日街坊又談「墟」,不再拘泥於發牌制度,社會功能更為多元。定時定點的墟市,不僅抗衡零售霸權,還能解放婦女勞動力,傳承民間藝術,促進本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新時代的墟市功能,比台灣夜市扶貧經濟效益更大,也比日本跳蚤市場更貼近民生。可惜理想雖好,現實很難。觀乎東亞地區,台灣申領「攤販許可證」有統一的制度,地區諮詢制度日漸完善,民居受影響程度因此減少。至於日本,申請參與跳蚤市場,只需一張簡單表格,由跳蚤市場協會代辦申請,市政府列出定時定點的舉辦日期,過程透明公開。香港今日的墟市現狀,政策是「零」,申辦墟市,一概靠民間組織與市民一步步打拚爭取得來。

積少成多,今年,終於有熟食墟市。

2016年旺角騷動後,欲洗脫小販「原罪」的惡名,各區不同的民間團體與街坊努力申辦「合法的」墟市。《明周》專題組由年初的天馬苑抗爭開始,追蹤報道各區墟市實況,探討申辦過程的困難與檔主的期望。我們發現,樓價屢破新高,香港市民竟然「無啖好食」。為了「有啖好食」,2 0 1 7 周而復始講「墟」,居屋和公屋聯合起來,區區有求,遍地開花。政府至今欠我們一個墟市政策。

採訪後記

小時候,每逢周末會去銅鑼灣祖父祖母家。大球場買鹵水雞髀,到利舞臺追逐臭豆腐的味兒。

那檔臭豆腐,不定點擺賣,父親駕車迎來撲鼻的臭,便踢我下車:「阿仔,去追!」有時任務完成,咬一口臭豆腐,痛快;有時無功而回,全家落寞。

那些年我們在追小販,今天小販被食環署追到消失。

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廣告將煙塵與骯髒劃上等號,「小販=犯法」深入民心,回歸後食環署開始嚴厲執法,以「衞

生之名」不斷被剝削嘴巴美食的權利。人煙稠密之城,壟斷肉菜,地區不論貴賤,跨區買餸,貽笑大方。

民間食事,政府句句用「經濟效益」反對,無視每年日本台灣的在地旅行書,盡是民間小食,名店前身可能是桂林街腸粉小販、銅鑼灣臭豆腐傳人、黃大仙下邨糖水佬,又或是廟街的牛雜大王。今年團體爭取到檔主熟食擺賣,終見曙光,原來香港搞墟,一樣得!

這一年他們的成果,要好好記錄,讓我們有根可尋。

平民舌上無權嚼美食,一個無情無過去的城市,星光燦爛也徒然。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永續墟市的可能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