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50】The Mills 活現歷史新地標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品牌50

【品牌50】The Mills 活現歷史新地標

「金盃牌」是南豐紡織的品牌,從前廠房大閘上的金盃標誌,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將會在文創基地The Mills中展示。
「金盃牌」是南豐紡織的品牌,從前廠房大閘上的金盃標誌,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將會在文創基地The Mills中展示。
「金盃牌」是南豐紡織的品牌,從前廠房大閘上的金盃標誌,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將會在文創基地The Mills中展示。

昔日香港紡織業盛極一時,觀塘、荃灣、新蒲崗全部都是紗廠和織布廠,一個工業成就了多少個家庭和企業,但一個工業的沒落,也是時代使然,人太渺小,沒有阻遏時代巨輪的能力,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去適應。南豐集團由紗廠轉型至地產及金融投資,卻未有忘本,留下的廠房,改裝成文創地標南豐紗廠(The Mills),承傳歷史和舊物,同時展望將來,支持本地初創企業發光發亮。一間企業的歷史,同時亦是香港人的歷史。

棉紗 與香港人共同成長的憶記

從1973年開始,林高德已在南豐紗廠工作,直至2008年退休,三十多年的光陰都在同一間公司度過,今天的人覺得匪夷所思,那個年代的人,卻是理所當然。「很久沒回來了,完全認不出來呢,裝潢這麼漂亮!」他說。

關於「手」的工業

當年的紗廠,每層都有不同功能,他細心地解釋每個工序,由原棉花入廠,到清花、梳棉、拼條、粗紗等,每個程序都一絲不苟。短短個多小時的訪問,他已不下數次提到,紡紗是關於「手」的工作,每個工序都有不同的人手觸碰過,女工要用手把紗搓成線,只要當中一個工序出現問題,紗線就不能通過品質檢測,而他的工作崗位,就是品質部,每天6時45分準時到工廠,至5時下班,椅子從來未坐暖過,因為他總是要不斷走到不同的車間去,監控紗線的品質。

六十年代的紗廠,雖然也運用大量紡紗機器,但依然需要龐大的人手,而且一天三班,有些女工更會做足兩班。
六十年代的紗廠,雖然也運用大量紡紗機器,但依然需要龐大的人手,而且一天三班,有些女工更會做足兩班。

當年經常跑上跑落的樓梯,今天再次行走在上面,他是百感交集,「從前沒有電梯,一定是走樓梯,原來他們還保留着?你看牆上的綠色漆油,跟以前一模一樣。」我們一邊走,一邊聊,他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書,雖然口裏謙稱自己沒有太多東西可說,但閒聊下來,卻是滔滔不絕,「八十至九十年代初紡織業依然蓬勃,我做品質管理科,其實什麼都要管,由水、電到統計物料、紗線品質都要管。」

紗廠濕度必須維持68

這就讓人好奇了,水、電的問題為何需要品管科處理?他笑了一笑,慢慢的解釋起來,在紡紗過程中,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和溫度是相當重要的,雖然已退休十年,他依然說得出濕度必須維持在68度正負兩度,「還有機器保養我們也要看,這是最重要的,老闆最重視產量。」

1955年的南豐紡織辦公室,設計簡約亦多用玻璃,工作間非常透明。
1955年的南豐紡織辦公室,設計簡約亦多用玻璃,工作間非常透明。

南豐紗廠的四、五、六廠將改建為文創基地The Mills,林高德當年主要在一廠工作,有時會過來這邊巡看,但廠房的格局,其實大同小異。我們走到天台去,他還笑說:「這裏從前是放冷氣管和水箱的,現在變成天台種植場了?可以預我一份嗎?哈哈!」

The Mills設計簡約,以灰白的混凝土為主調,天台掏空了中間部分,加了玻璃天窗,讓陽光能直接照進中庭內,採光令室內空間更明亮。七十年代入紗廠工作,前途又是否一片明亮?林高德坦言當時根本沒有想太多,工作只求安穩生活,三餐無憂,養活妻兒,「七十年代已有人說紡織業是夕陽工業,到九十年代人們依然這樣說,但仍然有不少人在這行業工作。當年有不少大型紗廠,後來南豐愈做愈大。」

每一條紗線,都承載着工人的心血。
每一條紗線,都承載着工人的心血。

老闆首先會問的問題

除了初一至初三,在紗廠工作算是年中無休,每周一天假期,那時林高德周日也會值班,大老闆見到他,便會找他談談,回憶起來,他說自己總是戰戰兢兢的,幸好自己「熟書」,老闆問的他都能答,「我是廣東人,老闆會問我說廣東話或是上海話,他便跟我說廣東話。他很勤力的,周日也回廠,也很和藹,就如一位長者。」

三十多年間,他轉過不同的工作崗位,九十年代就由品管部轉到營業部,由在廠房四處巡視監察,變成出外見客戶,根本就是半途出家,工作性質完全轉變了,要去客戶的織布廠,幫他們解決問題。把紗線賣給織布廠,再提供售後服務,他說最重要是得到他們信任,他指了一指周邊的工廠大廈,說以前這裏全部都是紗廠、布廠,荃灣區是紡織工業的重鎮,偶爾他還會到觀塘去。

六十年代的一廠,現已成為私人屋苑。
六十年代的一廠,現已成為私人屋苑。

日復一日的工作,沒有驚濤駭浪,卻也有一兩回驚心動魄,「有一次端午節大雨,山上的泥水沖入廠,地下完全浸了,我們趕忙回來一起清理。另外就是,那時我們上班要橫過青山道,很危險的,見過有工友被撞倒,涉事私家車揚長而去,我照顧被撞的工友,有人就跑回廠去打電話叫救護車。但我很後悔,因為我有近視,看不清車牌號碼。」

一個時代的起跌,對升斗市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我們所憶記的,大概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那些細碎而微不足道的事宜。同樣在南豐紗廠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張瞿康,在機電部門工作,在紗廠內,機器和電力是最為重要的,「那時候,八小時能生產一千磅紗。最記得一次火燭,凌晨收到電話,立即趕回來,又試過電掣房爆炸,幸好我趕快叫所有工友跑出來,否則大家都會有生命危險!」

任職機電部門的張瞿康,在南豐工作了三十多年,而且跟南豐創辦人同樣是寧波人,當年常跟公司往返寧波。
任職機電部門的張瞿康,在南豐工作了三十多年,而且跟南豐創辦人同樣是寧波人,當年常跟公司往返寧波。

他說的是寧波式廣東話,說實在,不容易聽。南豐集團創辦人陳廷驊博士是寧波人,所以不少員工是寧波人,毫不出奇。陳出身於布商家庭,1950年南下移居香港,54年以紗廠白手興家,即使已是上市公司,仍不忘追本溯源,回到寧波去設廠。「公司會回寧波開會,那邊有三間電子廠,這些唸佛機就是南豐做的。」張瞿康說。這個在不同地方免費派發的唸佛機,很多人家裏都有一部,卻未必知道出處。

重新想像紡織

「南豐集團在香港已有五十多年歷史,跟香港一起成長,於七十年代時由紗廠轉型為地產事業,這是我公公的前瞻性,亦代表着香港社會與經濟結構的改變。」The Mills創辦人及南豐集團第三代接班人張添琳(Vanessa)說。

綠色的樓梯是紗廠的特色
綠色的樓梯是紗廠的特色

南豐集團能夠適應變化,因着不同的社會環境而轉型,承傳的,是創新、求變的企業家精神,卻同時不會忘本,身為第三代接班人,Vanessa也延續這種精神,舊有的廠房,大可以全部拆卸,另建高樓,發展另一個地產項目,絕對比翻新廠房更划算,但她卻認為,這是”once in a lifetime”的機會,「拆掉了廠房,就不能回頭了,The Mills明顯不是立即賺錢的項目,但我希望可以為我們這一代帶來一些新景象,令大家多一點希望和想像,這樣比賺錢更重要。」

The Mills創辦人及南豐集團第三代接班人張添琳承傳了家族的企業家精神,創新之餘,也不忘紗廠在香港歷史的意義。
The Mills創辦人及南豐集團第三代接班人張添琳承傳了家族的企業家精神,創新之餘,也不忘紗廠在香港歷史的意義。

共學空間 不忘本 求創新

The Mills由三大支柱組成,包括「南豐店堂(The Mills Shopfloor)」、「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及「南豐作坊(The Mills Fabrica)」,店堂就是讓一些有特色和香港故事的品牌開實體店,而CHAT六廠則是展覽廳和共學空間,展覽廳會展出昔日紗廠的機器和用具等,要展望將來,必先直視自己的歷史,沒有人能跟自己的過去割裂,腳要踏得穩,就要不斷審視歷史,從過去的人與事中,認識自己,「CHAT六廠讓人們了解我們的歷史如何啟發今天的創意,這個部分展現的是我們的根,如何重新想像紡織這件事。」

The Mills保留了由葡萄牙藝術家Alexandre Farto aka VHILS「鑿」出來的作品,向女工致敬。
The Mills保留了由葡萄牙藝術家Alexandre Farto aka VHILS「鑿」出來的作品,向女工致敬。

在今天的香港,紡織業已是一個父輩們口中的神話,那是個打工就能買樓養家的年代,但只懂緬懷那些年的風光明媚,是沒有意義的,The Mills亦不只是一個展示舊物的博物館,而是有機、流動的文創「處所」,所謂的處所,就是不斷有人的活動在發生,一個地方不再只是物理上的實體,而成為了有意義的空間。如果展示的空間代表歷史,店堂代表現在,「南豐作坊」就是未來,是”techstyle”(即時尚與科技的結合)創業家的培育基地,培育初創企業,其中一個培育對象,就是Unspun。

服裝結合科技 客製與環保並容

速食時裝潮流已過,人們不再希望穿上跟他人一式一樣的衣服,事實上,很多人都不容易買到合適的衣服,Unspun聯席創辦人林凱銘(Walden)看見這個現象,就跟合夥人研究,能否以服裝結合科技,製作度身訂造的牛仔褲,「每個人的身體構造也不同,例如運動員他們的腿部肌肉比一般人發達,褲子可能適合大腿,腰圍卻稍鬆,所以我們設計了3D身體掃描程式,為客人度身二十秒就完成。」Walden說。

Unspun聯席創辦人林凱銘希望研發3D編織技術和機器,能減少製作牛仔褲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Unspun聯席創辦人林凱銘希望研發3D編織技術和機器,能減少製作牛仔褲時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他預視這種3D身體掃描程式,在未來一年將會普及,當然,他們不只設計掃描程式,還正在研發3D編織(3D Weaving)機,一旦收到客人的掃描圖,就能直接把牛仔褲3D編織出來,不用經過畫紙樣等過程,由度身到製成品,三小時內就能完成,Walden笑說只需一頓飯的時間,就能度身訂造好一條牛仔褲。

Unspun以3D編織的技術,織出度身訂造的牛仔褲,整個過程只需幾小時。
Unspun以3D編織的技術,織出度身訂造的牛仔褲,整個過程只需幾小時。

時裝被批評為其中一項最不環保的產物,他其中一位合夥人是時裝設計師,無奈地說這個行業是「有效率地浪費資源」,這也是激發他們研究3D編織機的原因,「時裝買手落單時很難很準,可能每季有三成不能出售,生產線又搬到了第三世界,交通產生碳排放,我們希望可以簡化supply chain,生產愈近消費者就愈環保。」

Unspun為客人以3D掃描度身
Unspun為客人以3D掃描度身

由傳統紡紗女工,到今天全機器3D編織,製衣的過程有着翻天覆地的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始終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南豐集團在香港扎根,從五十年代一路走過來,所做的都是對應着社會狀況,反映着當下的時代精神。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y180425shirley0143

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創立於1954年,並在荃灣設立紡紗廠。公司經架構重整後於1970年在香港上市,月產棉紗640萬磅,被譽為香港的「棉紗大王」。6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地產業務,並將投資重點轉移到地產業和證券市場。位於荃灣的四、五、六廠將改建成文創基地The Mills,是一項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的地標式保育項目。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品牌50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