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閱讀余英時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圖片由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圖片由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史學泰斗余英時去年八月一日在美國普林斯頓寓所逝世,享壽九十一歲,國際學術知識界都深感痛惜。

自他逝後,多本關於余英時的作品相繼出版,包括他的訪談錄、詩集,以及評論現實政治的文章結集,為學術及文化出版界近兩年重要的現象。

余英時曾言,自己離開書就不能寫,就像魚不能離開水。他讀萬卷書,鑽研史學,其學術研究縱橫千年歷史,同時他不只往書裏鑽,面對時代,察看歷史下每個真實的人。今期封面專題以余英時為中心人物,從多本最新出版的著作,及其友人學生等人的分享,探究一代學者治學處世的態度。

是次專訪陣容強勁,包括出版《余英時回憶錄》的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以編輯出版的角度細說書本與人的連繫;著名歷史教授兼《余英時詩存》主編鄭培凱從舊體詩剖析余英時的人際交情和詩藝修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昔日於美國哈佛大學師從余英時,以師生薪傳的角度追憶恩師的守道與教育;還有台灣著名出版人兼新書《余英時評政治現實》主編顏擇雅,談論余英時在字裏與人間所彰顯的知識人社會責任。

納粹時期,流亡海外的德國作家Thomas Mann說過一句:「我在哪裏,哪裏就是德國。我將德國文化隨帶於心。」(Where I am, there is Germany. I carry my German culture in me.)而同樣揮別故國的余英時,亦曾借用典故來明志:「我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國。」

讓我們藉着今次專題,一起閱讀余英時一生隨帶於心的文化精神。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個讀書人的精神 閱讀余英時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