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黃錦星決戰民間:香港綠色建築何去何從?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綠色建築】黃錦星決戰民間:香港綠色建築何去何從?

25.10.2017
李浩賢徐子豪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吳恩融建議政府將差餉與樓宇環保程度掛鈎,此舉才能影響所有市民的錢包,喚起他們的關注。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積極推進香港低碳轉型,其中包括推動綠色建築。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接受本刊獨家訪問時,亦揚言已經多管齊下振興綠色建築。不過,民間一面倒大罵局方不足。中文大學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批評環境局主導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減碳目標太保守。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直指:「局長放心,不用他親自做,只要他騰出一個公共空間,不需要又拉又鎖話你非法集會,自然會有人去做。」來到綠色建築系列最後一章,我們將一連四篇報導揭露香港環保建築備受爭議的過去,並探討未來出路。

施政報告三措施催谷綠建

林鄭月娥2009年任職發展局局長時將環保建築概念引入香港政策,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推出三項措施間接或直接推動本地綠色建築。
林鄭月娥2009年任職發展局局長時將環保建築概念引入香港政策,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推出三項措施間接或直接推動本地綠色建築。

本刊過去四個月以每月一篇形式,探討香港綠色建築的過去與未來。此乃源於近二十年歷史的全球性的可持續建築環境會議(WSBE)今年6月首次選址香港舉行。但我們發現甚少香港人討論綠色建築,但此乃緩和全球暖化及香港達致巴黎協定最重要的其中一環,因此在今年七月起本文記者決定抽絲剝繭,期望以手中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關注,哪怕只是在一潭死水中濺出無力的水花。

今年七月,刊登綠色建築系列第一篇,下筆之際恰巧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之時,筆者在追溯之下發現原來綠色建築推動者正是林鄭月娥,2009年她任職發展局局長時帶頭成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正式開啟環保建築在香港政策上的道路。故此有業界人士期盼她上任後,可大刀闊斧發展環保建築。

承言,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首次提出推進本港「低碳轉型」的觀點。施政報告提出除了會在政府場地加強推廣節能綠建外,亦計劃在明年下半年動用約30億元推行「樓宇更新大行動2.0」,並考慮重啟工廈活化計劃。以上措施均能鼓勵業主將建築物環保升級,變身綠色建築。

黃錦星:減碳關鍵在於推動綠建

黃錦星直言自己的建建築師生涯幾乎與全球綠色建築同步發展;而外界亦一直視他為本地環保建築的專家。
黃錦星直言自己的建建築師生涯幾乎與全球綠色建築同步發展;而外界亦一直視他為本地環保建築的專家。

黃錦星罕有接受報刊專訪,他向明周揚言將會振興本地綠色建築,從而達到今年初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下稱藍圖)目標,即在2030年將本港絕對碳排放量由2005年水平降低26%至36%。「香港減碳關鍵在於推動綠色建築,因為香港六成碳排放和建築物相關,交通只佔約17%。」

年屆五十四歲的黃錦星,其建築師生涯幾乎與全球綠色建築同步發展。1998年加拿大溫哥華舉辦首屆綠色建築挑戰會議,多國尋求波斯灣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後的解決方法,綠色建築這個名詞首次出現在世界舞台。而黃錦星於1988年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就跑到加拿大卑詩大學進修環保建築,其後回流香港,是本地綠色建築權威。他曾主導香港多項綠色建築工程,包括首個綠色屋邨茵怡花園和首座零碳建築零碳天地,又曾擔任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副主席。

歷近二十年發展,綠色建築挑戰會議進化為三年一度的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今年6月首次選址香港舉行,是繼2005年在東京舉行後,第二個亞洲主辦城市。

問到他對香港的綠色建築發展滿意嗎?一向反應敏捷的他停頓十秒,低頭凝視桌上水杯,最後從微弱顫抖的嘴唇中吐出四字:「係進程嚟」。「香港在亞洲區中擁有領導地位,比其他城市都行得不錯,但最大挑戰是要如何令市民大眾重視氣候問題。」

環境局數據顯示人均碳排放量及用電量自2015年起減少,相信下跌趨勢將會持續。
環境局數據顯示人均碳排放量及用電量自2015年起減少,相信下跌趨勢將會持續。

黃錦星:如何令市民關注是最大挑戰

近兩小時訪問期間,他五度強調局方推動綠色建築的目標是要達成巴黎氣候協定,即將本港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攝氏兩度或以下,「認清目標,用什麼手段並不重要。」由於香港建築物用電量佔全港九成,並佔全港六成碳排放,而其中用電量最高的四百棟商業建築就佔去香港總用電量達兩成。因此,在過去二十年,政府一直集中火力向大型發展商、大學、機場等大機構「埋手」,務求先令大部分新建建築變綠,在短時間內即可大減樓宇用電量。不過,自願參加綠建環評評估的機制一直為人詬病,但他堅持:「我們不應拘泥於方法,自願性質好處是快靚正,等待立法的話會拖慢進度。」

他坦言推動綠建關鍵在於既有建築,「這是每個國家都面臨的問題,新建建築可塑性大,相反既有建築的業權分散,難度高很多。」香港現存逾四萬五千棟建築物中,其中超過四萬二千棟、即約九成是既有建築,意味政府在未來必須轉攻推動既有建築變綠。

香港有逾四萬二千棟私人建築物屬既有建築,由於舊樓業權分散增添變綠的挑戰性,但同時亦是未來香港綠色建築發展的新動力。
香港有逾四萬二千棟私人建築物屬既有建築,由於舊樓業權分散增添變綠的挑戰性,但同時亦是未來香港綠色建築發展的新動力。

學者要求加電費 黃錦星有保留

吳恩融建議政府將差餉與樓宇環保程度掛鈎,此舉才能影響所有市民的錢包,喚起他們的關注。
吳恩融建議政府將差餉與樓宇環保程度掛鈎,此舉才能影響所有市民的錢包,喚起他們的關注。

綜合業界與學界的建議,他們認為未來要推動綠色建築的方法有四,包括經濟誘因、教育普及、發展商機與社區自發。

香港中文大學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甚至提出要將電費加價一倍的建議,對此,黃錦星語帶保留:「無錯,香港的電費比其他先進城市都要便宜,但我們的能源政策方向是要確保穩定、安全、可負擔和環保,是不是有必要特別抬高價錢?電費加到什麼水平才能可持續性地影響用電量呢?我們尚有很多不同方法達到節能減碳。」他指出政府今年4月與兩家電力公司簽署新一份《管制計劃協議》,明年10月起生效,為期十五年。協議提出只要兩電減少客戶高峰時間用電量,就會向兩電提供獎金。因此,兩電已推行獎賞計劃鼓勵商業和工業用戶減少高峰時期電力需求。

不過,吳恩融批評協議力度不夠強,而藍圖減碳目標亦太保守,因為單計兩電大部分現有的燃煤發電機組將於未來十年退役,以及新建綠色建築愈來愈多,就意味着政府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達致此減碳目標。黃錦星眉頭閉鎖:「進取還是不進取,不同人有不同的量度準則,但巴黎協定每五年一檢,香港政府同樣五年一任,代表今屆政府任期內會審視一次現階段氣候行動的目標,是有進一步調整的可能性。」黃錦星同時直指實施碳稅在香港並不可行,「反映人們對香港現況的不了解,不要人云亦云,香港根本沒有工業,向誰收碳稅呢?」

恩融曾為政府研究香港空氣流通性,他建議在紅點位置,即通風較差的地區避免再興建屏風樓。
恩融曾為政府研究香港空氣流通性,他建議在紅點位置,即通風較差的地區避免再興建屏風樓。

那政府究竟可以做什麼?黃錦星說硬件已俱備,只欠人心。身穿薄麻質平領恤衫的他說,去年起局方將專注力集中於推動市民關注減碳節能的活動之上,要讓香港人明白在享有更高生活質素的同時,不須加重環境負擔。他攤開一疊厚重的人均用電量圖表,「現在的大趨勢是香港GDP(國民生產總值)一路上升,但2013/14年香港人均用電量已達頂峰,前年起用電量開始減少,預期趨勢將會持續,初見成效。」

姚松炎:「只要局長騰出公共空間,民間自然有人去做」

姚松炎認為香港做環保最困難是找到合適的地方,例如可以供民間設立垃圾站或二手傢俬倉庫的地方。
姚松炎認為香港做環保最困難是找到合適的地方,例如可以供民間設立垃圾站或二手傢俬倉庫的地方。

前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界別立法會議員姚松炎(Edward)亦是一名致力推動環保的建築測量師,他甚至帶頭推動自住屋苑薄扶林置富花園的節能減廢計劃,令屋苑首年節省四成電力,即慳100萬元電費,並減少15%固體垃圾。不過,他在後文向記者坦承環保社區不易做,慨嘆甚至曾被居民到廉署舉報貪污、寫大字報抹黑等,但他仍然堅持推動環保。

他認為黃錦星在推動綠色建築的政策上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他深深嘆息:「置富花園環保方案已經兩年多,我們幾乎沒有花錢,但沒有其他私人屋邨真正去做,因為普通居民被投訴兩次都已經心灰意冷。」但他仍然深信民間有很多有心環保的人士,期望政府打開方便之門:「其實好多人有心無力,局長放心,不用他親自做,只要他騰出一個公共空間,不需要又拉又鎖話你非法集會,民間自然會有人去做。」

「不爭朝夕只看千秋,政府一直都在推動綠建,但我們更希望市民明白,每一個人都有份影響氣候變化,應該要認同節能減排。」黃錦星在訪問時語重心長。原來,在全球暖化的問題上,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因為綠色建築的成功關鍵在於人。生於亂世,你我都有種責任。

李浩賢徐子豪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