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建築節之後 4大亞洲注目建築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2017世界建築節之後 4大亞洲注目建築師

28.11.2017
扎根上海的Neri & Hu,其作品上海大戲院剛在2017世界建築節奪獎而回。
扎根上海的Neri & Hu,其作品上海大戲院剛在2017世界建築節奪獎而回。
扎根上海的Neri & Hu,其作品上海大戲院剛在2017世界建築節奪獎而回。

今年在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奪獎而回的兩個亞洲建築設計單位,包括現扎根上海的Neri & Hu,以及來自越南的Vo Trong Nghia,就體現了多元文化如何在混入單一作品中,然後回到特定的環境之中。而這種自我身份的探索,又如何在其他亞洲建築師身上作不同的呈現呢?

以竹建構越南身份--Vo Trong Nghia

Vo Trong Nghia位處河內的新作The Lantern,展現了越南傳統建築的特色。
Vo Trong Nghia位處河內的新作The Lantern,展現了越南傳統建築的特色。

Vo Trong Nghia在2017年的世界建築節,憑Binh House奪得完工組住宅類的獎項。Vo Trong Nghia以其大量使用竹為素材的建築著名,這傾向與他早年的經驗有關,曾於東京大學建築系就讀的他,從小就會在家鄉製作竹製品,雖然如此,但竹枝仍未大量用作建築之用。而當他看到日本人大量使用天然素材作建築之用,他就發起用家鄉的竹枝作建築之念。

竹枝可以讓建築物需要改建或拆卸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越南大量的竹枝產出,也讓物料運輸造作的浪費減少。當Vo Trong Nghia回到越南開設他的建築事務所時,就憑竹建築的概念,在國際間闖出名堂,代表作之一是2015年世界博覽會的越南館,以及位於鄰近河內的永福省的竹之翼。

而他位處河內的新作The Lantern,就展現了越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用作藝廊的建築物採用了越南傳統建築常用的鑲空赤土磚,原材料不但便宜,而且便於通風遮陽,極適合越南的氣候。門前的大樹在設計初期成了阻礙,到底如何可以在不影響現存環境下,盡量展現建築的個性?Vo Trong Nghia就巧妙利用鑲空赤土磚,讓室內的燈光可以透出,襯托出大樹的形狀。

Vo Trong Nghia就巧妙利用鑲空赤土磚,讓室內的燈光可以透出,襯托出大樹的形狀。
Vo Trong Nghia就巧妙利用鑲空赤土磚,讓室內的燈光可以透出,襯托出大樹的形狀。

中國的文化混雜--Neri & Hu

扎根上海的Neri & Hu,其作品上海大戲院剛在2017世界建築節奪獎而回。
上海大戲院的前身是一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院

建築的在地性,在郭錫恩(Lyndon Neri)與胡如珊(Rossana Hu)的經歷中得到呈現。那在地性談的不只是狹義的國籍,而是文化認同與需要的結合。

郭錫恩與胡如珊,分別在菲律賓與台灣出生,年少時到美國讀書,二人都曾是Michael Graves Architecs And Associates的員工,雖然在美國發展不俗,但其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他們決意回到中國,建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Neri & Hu於2004年成立,現在於倫敦亦有分公司。他們的作品多元化,除了建築、室內設計等項目外,還有平面及產品設計。而他們近年最受關注的作品,就是2016年年尾完工的上海大戲院。

此戲院的前身是一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院,這種舊建築改建的項目,難度往往在於如何保留舊有部分,而項目更大的難度就是戲院過去曾經歷多番改建,無論在風格還是功能上,都變得混雜不一,需要建築師統一這座歷史建築的個性。他們就選擇將戲院改建為如懸浮巨石的外貌,並用雕刻技術天然採光,營造空間的戲劇感。而此作品亦勝出了2017年世界建築節完工組文化類最佳建築,與他們的成名作上海南外灘水舍精品酒店一樣,是他們重要的作品。

0

泰國有機能量--Stu/D/O Architects

Stu/D/O Architects的作品Naiipa Art Complex,Naiipa泰語意思即「在森林之中」。
Stu/D/O Architects的作品Naiipa Art Complex,Naiipa泰語意思即「在森林之中」。

兩位創辦人都是泰國名校朱拉隆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及後分別於麻省理工學院及英國建築聯盟學院深造。二人的建築意念相近,就是使用永續建築的理念,將有機能量加入建築之中。

他們的Stu/D/O Architects,就一直保持年輕而小型的團隊。工作夥伴的平均年齡約三十歲,加上着力保持小團隊方針,連創辦人在內,成員也在二十人內,這樣可保持嶄新的創意與能動性。例如他們奪得Architizer 2015 A+Award低樓層辦公室評審團首獎及民眾票選大獎的Zonic Vision Office,就運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玻璃素材,配合光源及用家實際需要,創作出多變的氣質,而幾何概念設計的樓層,建構出挖空部分,在內種植樹木,讓在建築內工作的人舉目就能接觸自然。

「我們泰國人對美有自己的見解,我們很柔軟,可以毫無保留地接納別人的東西,再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Apichart如此形容泰國建築設計的特質。這讓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受重創的泰國,可利用新創設計扭轉局勢,廿年間就成為了亞洲建築設計的新勢力。

Zonic Vision Office
Zonic Vision Office

印度華麗傳統--Vaibhav Dimri & Madhav Raman

南亞人權文獻中心(South Asian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Centre)其多角度旋轉的磚石展示出動態的結構,而傳統南亞建築常用的自遮蔽技術,亦讓建築表面的熱量減少。
南亞人權文獻中心(South Asian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Centre)其多角度旋轉的磚石展示出動態的結構,而傳統南亞建築常用的自遮蔽技術,亦讓建築表面的熱量減少。

而談到國民性,印度是亞洲另一個性比較明顯的國家。印度年輕建築師Vaibhav Dimri及Madhav Raman的作品不但反映了國民性,更是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展望。他們的作品對身份的認同探討得比較探入,而呈現的方式,往往是通常大量圖像的重複,去勾起觀者對集體中的個人的關注。

2005年的南亞人權文獻中心(South Asian Human Rights Documentation Centre),可以算是印度建築師Vaibhav Dimri及Madhav Raman的成名之作。二人同畢業於School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在2001創立了Anagram Architects,而他們的南亞人權文獻中心,就呈現了南亞建築中重複而細密的美學。

基於建築物背後那普世的價值觀,此建築嘗試與街道有極大的連結,多孔而呈現獨特角度的外牆,拉近了建築與外面空間的距離感,同時保持建築內的私隱度。最令人注目的磚石外牆,其來源為印度傳統的華麗雕刻外牆,其多角度旋轉的磚石展示出動態的結構,而傳統南亞建築常用的自遮蔽技術,亦讓建築表面的熱量減少。

他們的作品常見這種華麗紛沓的質感,例如他們較近期的作品The Digit,為印度大型戶外廣告公司的辦公大樓,他們就利用窗戶的結構,營造豐富的視覺衝擊,但這些紛亂背後卻能看到井然有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