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對抗遺忘 周戴維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記憶對抗遺忘 周戴維

12.12.2019
李浩賢、部分照片由香港亞洲電影節提供
《金影歲月》中加插了一羣柬埔寨年輕人拍電影的場景,周戴維從這些年輕人身上反思到柬埔寨年輕一代與赤柬前歷史的割裂與疏離。
d191103yuen-lung-4

柬埔寨電影由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有過一段「黃金年代」,其間電影產量達四百部,去戲院看電影普及成民間娛樂,電影主題曲大受歡迎,影星導演亦得追捧,就連時任國王施漢諾亦執導拍片—這段傳奇時光,以及當中的故事,一度遭到抹煞,幾近殆滅,而其元兇就是赤柬。

赤柬,即柬埔寨共產黨,在1975年到79年間恐怖統治柬國3年8個月。大權在握的赤柬,推行極左政策,肅清異己,殺害無辜,致上百萬人死亡。死者包括那些締造黃金年代的電影人,例如周戴維(Davy Chou)的祖父、著名監製Van Chann。

周戴維為柬裔法籍導演,1983年生於法國,父母在赤柬前就移居當地。11月初,他出席香港亞洲電影節,與觀眾談他在2011年拍成、追憶柬埔寨電影黃金年代的《金影歲月》(Golden Slumbers)。《金》沒有宏大的歷史叙事,也沒有昔日的電影畫面,只靠倖存電影人和影迷的動人記憶,還有僅存的聲帶和音樂,重塑赤柬前被遺忘的光影故事。

家族史的偶然

周戴維的祖父Van Chann是開創柬埔寨電影黃金年代的大監製,在1960年代大力推動國家電影發展,卻在1969年下落不明。於法國長大的周戴維,從沒有見過祖父,成長期間一直對他的過去不甚了解,只知道祖父在柬國曾經是個大人物。

當周戴維廿歲出頭,對電影深感興趣,自學拍攝短片,他逐漸意識到一種家族史的偶然:「我父母從來沒有逼我看電影或做電影,但我現在卻在拍電影,並視電影為人生志業。」走進電影世界後,他想起祖父也是位電影人,進而好奇他的故事和他的時代。

導演Ly Bun Yim在六十年代製作電影時喜歡用剪接特技營造魔幻感,由於Ly Bun Yim只有少數作品得以流傳,周戴維只能憑後製技術令其口述回憶更加傳神。
導演Ly Bun Yim在六十年代製作電影時喜歡用剪接特技營造魔幻感,由於Ly Bun Yim只有少數作品得以流傳,周戴維只能憑後製技術令其口述回憶更加傳神。

失落的電影歲月

對祖父與柬埔寨電影滿腦子疑問的周戴維,開始搜集資料,並求阿姨解答。聽過阿姨細說在1960年代柬埔寨的電影故事,才知祖父及他那一輩人是從零起構築柬國電影業,建立自己的明星體系。「那些故事扣人心弦,但我找不到任何(那個時代的)電影」,周戴維非常詫異。

原來,即使柬埔寨電影人在黃金年代出產片數達四百部,絕大部分經過赤柬的黑暗歲月後,經已丟失,或已損毀,只得三十多部倖免。有見及此,亦因還未有人着手重整赤柬前的影史,周戴維決定親身前往柬埔寨,打算以一年時間,追尋祖父及當年電影人的腳印。

那是2009至2010年期間的事。周戴維在法國成長,父母亦沒特別教他柬語,所以他初踏足柬埔寨時,猶如開展一趟冒險旅程。「我不懂說他們的語言,也不了解他們的歷史,相當迷失—但我就是渴望到那裏,靠近那些既不屬於我、同是我部分歷史的東西。」

在柬埔寨,周戴維一邊義教電影工作坊,與年輕人分享基本電影知識,藉和他們交流的時間,學習本地語言;另一邊,他則與仍在世的黃金年代電影人會面,考察那些年的片廠和戲院,到國家資料館查閱資料。他最終超過預期,留柬年半,但也很幸運找到法國製片公司願意提供資金,金額雖小但已足以讓他正式開拍《金影歲月》。那年周戴維二十六歲。

歷史與記憶

周戴維憶述《金影歲月》的拍攝轉折:還在法國時,他對這部片的第一想像是,這會是一部以舊片剪輯成的電影。但當他做了些資料搜集,卻無法找到當年的電影後,他知道,《金》不能像一般影史電影般插入大量舊片片段。他唯有轉問受訪者影片的內容,而這令整個製片計劃轉向,「不再關於歷史,而是關乎對那時期電影的記憶。」

《金影歲月》中加插了一羣柬埔寨年輕人拍電影的場景,周戴維從這些年輕人身上反思到柬埔寨年輕一代與赤柬前歷史的割裂與疏離。
《金影歲月》中加插了一羣柬埔寨年輕人拍電影的場景,周戴維從這些年輕人身上反思到柬埔寨年輕一代與赤柬前歷史的割裂與疏離。

每次周戴維約談受訪者,都會勾起他們對那個年代無窮無盡的懷緬和回憶。聽到那些人的生動故事,令他意會到,透過組織和拼湊那段電影工業的歷史,以及人們對其的記憶,或可製作一部不一樣的作品,並提出一條核心問題:「如果赤柬是想消滅電影,而他們真的成功了,以致我們今天無法看到當年的作品—電影有沒有辦法以別的方式倖存?」

周戴維的答案是:YES。「如果你睜大眼,可以在別處找到(當年的電影)—音樂、僅餘的影像、地方,還有最主要的人們的記憶,屬於拍電影的人又或看電影的人的記憶。」

的確,看《金影歲月》時,聽着影星Dy Saveth以及導演Ly Bun Yim、Yvon Hem、Ly You Sreang等受訪者回憶那段時光的喜悅,經歷喪失的悲痛,加上畫面或有特效配合,又或插播僅存的懷舊樂曲,觀眾恍似也摸索到那些已被遺忘的柬埔寨電影概貌。

距離和愧疚

雖說《金影歲月》是因周戴維對祖父的過去好奇而起,但在電影中很少感受到他的個人存在。周戴維今次重看作品後想,這是因為他本來就與自己的故事有段距離。

周戴維的父母屬柬埔寨富貴人家,早在赤柬奪權前幾年就留學法國,見家鄉局勢不穩,索性留低落地生根,從沒有想過回鄉,更沒有傳授子女柬語。因此,在攝製《金影歲月》時,他不時感到有疑惑:「有一種對自身正當性的質疑,或自然的保留……我知道這是我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我的故事。」

著名柬埔寨影星Dy Saveth在1975年赤柬上台時逃難到法國,繼而移居香港。1993年,她才回歸祖國,重新演戲。
著名柬埔寨影星Dy Saveth在1975年赤柬上台時逃難到法國,繼而移居香港。1993年,她才回歸祖國,重新演戲。

除了受訪者,電影亦加插了一羣柬埔寨年輕人看電影、拍電影的場景。周戴維指,這些年輕人在片中是代表着他們一整代人,如患上失憶症(Amnesia)般,完全與那個電影年代的歷史斷裂。周戴維說,自己事實上是法國人,但他亦無法否定柬國歷史同是他的故事,也會對那種歷史的斷裂感到愧疚,「罪疚感很強烈,我沒有自責,但感覺是我身處一個自己關連甚深的國家卻對其毫不了解。」

赤柬四十年回到鄉土

但周戴維不必再感愧疚。《金影歲月》本身就對修編柬埔寨影史有功。《金》幾度在柬埔寨放映,其中一次請到受訪演員及導演到場,他們獲觀眾熱烈讚頌而大受感動,更讓他們重拾昔日尊嚴。2016年,周戴維再拍劇情片《紙醉金迷鑽石島》(Diamond Island),從年輕人視角探索金邊城市發展。現在,他視柬國為第二個家,長居金邊監製電影,扶助年輕一代電影人起步,對當地電影發展貢獻良多。

追憶過半世紀前的柬埔寨,也聚焦過當下的金邊,周戴維觀察,在赤柬倒台四十年的今日,柬埔寨轉變急遽,年輕人為了脫貧脫困,求變之心熱切,「那想遺忘的意志很危險亦令人傷感,但我理解。」但赤柬浩劫傷害之深,也許永世難癒,唯有靠今人承先啟後,「探索過去非常重要,以讓我們理解發生什麼事,事為何發生,而我們現在又是誰。」

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寫道:「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赤柬抹煞一個時代的記憶的野心,雖幾近達成,但倖存者銘記真相,又得如周戴維等創作者協助記錄,柬埔寨的光輝歷史終以曲折的方式保存下來。之後的,就是靠後來者堅拒遺忘。

PROFILE──周戴維,柬裔法籍導演及監製,1983年生於法國。2011年拍成《金影歲月》,2016年拍成劇情片《紙醉金迷鑽石島》,獲康城國際影評人周SACD獎。現長居柬埔寨,助柬國年輕電影人發展。

李浩賢、部分照片由香港亞洲電影節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