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網上展覽:Identity 身份探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明周》網上展覽:Identity 身份探問

17.11.2016
明周文化
郭孟浩
陳育強
謝至德
黃慧妍
馬琼珠
李偉盛
林建才
Kit Man
葉文希
Chilam Wong

前言

在個人化的時代,身份變得無比重要,我們以此定義別人,定義自己。我們與生俱來皆自有身份,成為一種擺脫不掉的標籤與藩籬--從性別、種族,到家庭等,劃下我們與別人的界線,也築起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網絡世界卻讓身份異常稀薄。我們以為什麼都看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懷卻逐點崩潰。身份不再是堅固的堡壘,而成了攻擊的標示。當下的大眾傳播漸轉網上,作為傳媒,我們對身份有更深切的理解與自覺。那些被湮沒的身份,我們能如何訴說他們的故事?

因此作為新網站的展覽,我們以”Identity”作主題,探問身份與我們生活的緊密依存,也讓我們細想自己與他人的身份,與那模糊的邊界。

我們挑選的十位參展人來自不同年齡層與藝術界別,從他們的錄像或攝影作品中,展示出對身份的多元想像。如藝術家蛙王(郭孟浩)以兩棲的青蛙自比,長期進入「另一種身份」。這種藝術家的身份困惑也見於陳育強的作品中,多年來同時以教師與藝術家的位置思考身份的變動。黃慧妍的作品中女子刻意隱去真實面容與聲音來作出自白,亦藉此思考身份與自由的關係。身份與我們身邊的真實世界有何關係?謝至德的作品則探索我們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尋回本我。

身份亦跟空間有關。馬琼珠在一個人的家裡尋找身份痕跡;Chilam Wong 在茶餐廳中探索我們與陌生人的微妙關係,也是彼此身份的交流過程;林建才則以電話亭作觀察對象,呈現身份與社會的複雜關係。身處香港現世,談及身份更是不能繞過之事。李偉盛呈現雨傘運動現場不同身份的交匯;葉文希則以舊片段嘗試重溯建構身份的過程;Kit Man直接展示草根階層,詰問何是香港人。

展覽呈現的並非單一的身份,而是打開觀者的想像。在繁多的探索過程中,也讓狹隘的身份定義變得寬廣。我們不能摒棄種種身份標籤,但我們能夠理解,能夠走近,更多不同的身份。認清身份,在崩壞的社會中找到位置。

明周文化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