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土】回到非數碼年代 從霓虹招牌手稿 尋香港設計源頭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真本土】回到非數碼年代 從霓虹招牌手稿 尋香港設計源頭

約兩年前,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捐出近一千張霓虹招牌手稿,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由學院的信息設計研究室接手,研究香港設計的源頭。
約兩年前,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捐出近一千張霓虹招牌手稿,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由學院的信息設計研究室接手,研究香港設計的源頭。
約兩年前,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捐出近一千張霓虹招牌手稿,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由學院的信息設計研究室接手,研究香港設計的源頭。

科技為設計師帶來便利。Photoshop、Indesign、Adobe Illustrator等軟件助人高速設計各式圖像。回到沒有電腦的年代,設計又是什麼一回事?

約兩年前,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捐出近一千張各行各業的霓虹招牌手稿,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信息設計研究室(Information Design Lab)。研究室負責人,來自設計學院的講師郭斯恆說:「我們要尋找香港美學與設計的源頭!」

設計向西日取經

研究團隊花了近一年時間,將一千張霓虹燈招牌手稿按字體、顏色及形狀分類。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還沒有「設計師」這個概念,只有「畫師」親手一筆一筆地畫出草稿。他們大部分來自上海或廣州的美術學院,畫風深受當年興盛的西方裝飾派藝術(Art Deco)及日本文化影響。郭斯恆說:「原來當年的設計風格、美學運用是這樣蓬勃,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霓虹燈不能扭出複雜形狀,因此招牌以簡單形狀為主。「畫師會選用不同顏色的光管,增強招牌的視覺刺激。」

展出的霓虹招牌以餐廳及夜總會為主,形狀簡單,顏色卻非常鮮艷。
展出的霓虹招牌以餐廳及夜總會為主,形狀簡單,顏色卻非常鮮艷。

霓虹招牌曾是點綴香港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考究製作資料卻遇上困難。「這些手稿沒有標明日期與地區。實體招牌又早已不存在,我們很難推敲年代及地點。」即使團隊訪問製作霓虹燈的老師傅,他們都忘記製作年份,唯一的蛛絲馬跡只剩下手稿上的五位數字電話號碼。郭斯恆表示,要完整建構上世紀的香港美學史,還需要更長的研究時間。

善其事先利其器

電腦設計軟件出現前,單單畫一條簡單曲線都要雲尺、蛇尺及針筆等工具協助。郭斯恆認為,靈活而嫻熟地使用這些工具都要經年累月。「舊日的設計就是一門工藝(craftsmanship),以師徒制的形式傳承技術,沒有三到七年的功力,達不到行業水準。」現正舉行的《設計奇觀——香港正稿時代》展覽中,除了手稿、設計圖,團隊還搜集了林林總總的舊式工具。郭斯恆認為展品琳琅滿目,包括本土製造的瓷漆、老師傅借出的美術用手術刀,以及非常昂貴的噴筆。九十後及千禧後年輕人,特別是現正就讀設計學院的學生,看到這些工具必定感到新奇。

瓷漆是漆油的一種,表面不透明且平滑有光澤。這罐菊花牌瓷漆更是本土製造!
瓷漆是漆油的一種,表面不透明且平滑有光澤。這罐菊花牌瓷漆更是本土製造!
噴筆是利用氣壓製造墨水或顏料噴霧的工具,早於19世紀末面世。
噴筆是利用氣壓製造墨水或顏料噴霧的工具,早於19世紀末面世。
沒有電腦的年代,要做一張海報的工序十分煩複。即使是熟練的畫師,也至少需要三四天時間。
沒有電腦的年代,要做一張海報的工序十分煩複。即使是熟練的畫師,也至少需要三四天時間。

展出的手稿及展品,只是本地設計史的冰山一角。郭斯恆表示,團隊會繼續追尋這批手稿背後的香港故事。「沒有歷史、沒有故事的話,這堆手稿只會是廢紙。把手稿跟本土歷史脈絡連結,公眾才會明白它們的價值。」他期望《設計奇觀》團隊日後能繼續舉辦展覽,甚至推出相集,將珍貴的歷史帶入社羣。

資助是次研究的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創辦人兼執行總監姚嘉珊亦認同計劃的重要性。她認為放眼消失中的設計,可以揭示經常被忽視或遺忘的設計問題。

郭斯恆(左)及Anneke Coppoolse(右)同為香港理工大學信息設計研究室的成員,負責研究本地美學設計發展。
郭斯恆(左)及Anneke Coppoolse(右)同為香港理工大學信息設計研究室的成員,負責研究本地美學設計發展。

「設計奇觀——香港正稿時代」展覽
日期:8月20至8月30日
時間:10:00am – 5:00pm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D展覽館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