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藹倫個展《大動作》 重塑恐懼的滋味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鮑藹倫個展《大動作》 重塑恐懼的滋味

新作《現實的幽靈》,每當水滴到電熱板上,隨即化成一縷煙。

11月開幕的藝術家鮑藹倫(Ellen)個展《大動作》,可以說是來得很合時,又可以說是很不合時。不合時在於它發生在香港最動蕩的時候,藝術顯得「無用」或抽離。但說它合時,正正在於它嘗試捕捉這時代的共同感官和情緒,帶人在黑暗中默想,並為這時代留下一個小小的註腳。

一進展場便迎來源1996年的作品《大運動之紅籌》,掌心的黑點令人想到黑洞。
一進展場便迎來源1996年的作品《大運動之紅籌》,掌心的黑點令人想到黑洞。

在展場「食TG」

一踏進展場,眼前出現一隻懸浮在空中的半透明巨手,四周燈光昏暗,背景音樂夾雜住輕快流行歌曲節拍和斷續的、類似教堂管風琴的音樂,氣氛詭異,甚至有點末世感,叫人不安,就連空氣也不一樣──一種混濁、濃稠,帶點刺鼻的氣味。藝術家鮑藹倫(Ellen)解畫:「是催淚彈味。」

今年5月,她開始策展自己的個展《大動作》,她坦言,拖到很晚才投入準備展覽:「 6月起所有香港人都被運動牽引住,外面正發生如此浩大的抗爭,這時去辦藝術展覽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因此策展展覽和創作新作時,無不緊扣當下社會環境,「我想做關於恐懼的味道,以及一面有溫度的牆。」

日間任職放射診斷師的她,喜好科普,她隨口可以講出一個又一個科學實驗和發現,例如這個:科學家認為所有生物在受驚時都會產生某種氣味,有人嘗試不斷拍打一個魚缸,嚇唬缸中的魚,令水留有驚恐的味道,之後把魚撈起,將水倒落海,結果水中恐懼的味道吸引鯊魚游過來。「我就是想做這種恐懼的味道……香港及好多世界上很多社運都源於有人做了某些事,或講了某些說話,挑起人們的恐懼,引致人們作出回應。」

她找來本地專研究氣味的創作組合BeCandle,無獨有偶的是,原來他們早已嘗試製作催淚彈的氣味,還有什麼比催淚彈更能代表人們近月的集體恐懼?於是Ellen用在這次展覽用上這味道,「我初初聞並不覺很”TG”,但後來有個中大的朋友,一來到就問:為什麼這裏有”TG”味?」氣味相對其他感官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無所不在,無法避免,所有感官之中,亦屬它最能刺激人的回憶:「每個感官都是獨特的,人最依賴視覺,有90%的感官來自視覺,而聲音則可直接衝擊腦袋,因此可以用來殺人或傷人,至於味道是人體最強的記憶儲存體,可以勾起人的回憶,重構整個畫面。」

Ellen早期的錄像日記《錄像肚臍》,把肚臍幻想成黑洞,連接不同的字宙。
Ellen早期的錄像日記《錄像肚臍》,把肚臍幻想成黑洞,連接不同的字宙。

通往生命的肚臍

《大動作》是Ellen第一次親自策展的個展,她挑選了甚至於去年年底的回顧展中也沒有展出的一件早期作品,她的錄像日記《Video is a hole》。那是1990年的作品,當時她幾乎每日都拿攝錄機拍攝身邊事無大小:陌生人、流浪漢、當時快要消失的利舞臺、最後一次羅大佑演唱會、Joseph Beuys在藝術中心的展覽等等……並在影像上加入文字,她笑言像現在的IG Stories。

《Video is a hole》的中文名是《錄像肚臍》,片段結尾也以肚臍作結,她認為肚臍就如黑洞,吸進所有時光,再變成一些未知的東西。「科學家利用好多圖像和理論解釋黑洞,但假如人性化一點去想,肚劑就像黑洞,母親的身體內孕育一個宇宙,這生命最終透過黑洞連接到另一方。」

直至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她便沒有再拿着錄影機到處拍,「當時每日都會拍點什麼,直到六四,我也有上街,並開始覺得那些時候還帶住攝錄機去拍,會令參與遊行的精神變弱,很抽離,並不是真正參與運動。」上街是直接參與,藝術創作則是一種轉化。Ellen的創作從來都不避談政治,尤其於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頭創作不少跟中英談判和六四事件相關之作,如1990年的《估領袖》,幾位藝術家隔空在鏡頭前跟當時的中國總理李鵬玩估領袖,摸仿他講話中的動作。

作品《意志的幽靈》的紅蠟沿牆身流到地面,形成一條條蠟痕。
作品《意志的幽靈》的紅蠟沿牆身流到地面,形成一條條蠟痕。

 

新作《現實的幽靈》,每當水滴到電熱板上,隨即化成一縷煙。
新作《現實的幽靈》,每當水滴到電熱板上,隨即化成一縷煙。

存在與消散

跟《影像肚臍》面對面的,是新作之一《意志的幽靈》,一面搭建的高牆上方佈滿紅色的蠟,牆上的發熱裝置會令蠟融化,沿住牆身流到地面,形成一堆模糊的「血肉」。這面牆以及在它面前走過的人的溫度,會被熱感相機拍下,投射在旁邊的白牆上,讓人看得見牆和人的溫度,只是這溫度有時令人心寒,「熱感相機是獵人狩獵時用來尋找獵物的工具,人們在畫面中好像獵物一樣。」
最後一件作品,也是最貼近當下時局的《現實的幽靈》。水滴從上空滴在電熱板上,「沙」一聲蒸發成一縷煙,這無止境地重複的過程投射到牆上那既似太陽,也像黑洞的紅色圓形上。而背景那帶有宗教儀式感的音樂,是有人把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眾人的手和有宗教意義的物件的擺放位置,由右至左解讀並編成一首教人不安的樂章。Ellen指這作品對她而言很meditative,「那不是令人愉悅的放鬆,而是一種帶負能量的沉思。」在黑暗中淨空思緒,專注環境為身體五官帶來的感受,覺知自己的存在,同時也在哀悼好些消亡的生命。

藝術家飽藹倫
藝術家飽藹倫

藝術家簡介:
鮑藹倫(Ellen)是香港錄像及媒體藝術的奠基人物,她自學錄像藝術,於1986年創立錄像藝術團體影像太奇(Videotage),也是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創辦人及策展人。2001年,她以《循環影院》入選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去年於Parasite舉辦首個回顧展《當家當當家》。

鮑藹倫個展《大動作》
日期:即日至1月9日
地點:中環德輔道中33號6樓馬凌畫廊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