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熱話】豪宅劏房假共居 建築師提議試行村屋共居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設計熱話】豪宅劏房假共居 建築師提議試行村屋共居

豪宅劏房

「新」共居時代?

壽山村道傲林軒一個1600呎單位被分間成18間房引起公眾譁然。化名為「迷你海洋站」的傲林軒,以及赤柱東頭灣道「步雲軒」和山頂加列山道「龍庭」同屬發展商裕景興業旗下物業,最近均被大幅改建成多個細小單位出租。劏房式豪宅表面令高尚住宅區的租住門檻得以降低,但事實上是將劏房問題常態化、普及化,令劏房住戶由基層市民為主、蔓延至較高收入的社羣,反映香港畸形樓市的情況變本加厲。更可怕的,是利用共居之名,行劏房之實,企圖美化地產霸權、誤導公眾。

現代的共居概念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丹麥Sættedammen共同住宅計畫 ,原意是方便在職婦女分擔育兒工作,而把大約數十個家庭組織為一個社區。因此,共居社區強調社羣連結,由社區成員共同分享物品和設施,並一起協商和管理,從而節省空間和資源。在人口密集、租金昂貴的大城市,透過分擔租金和設施成本的共居模式,本應是改善生活質素的一條出路。

豪宅劏房設施重疊 資源浪費

傲林軒「迷你海洋站」自稱「全港最大型出租共住概念」,以「同居吧」為口號,大型宣傳可見於港鐵站及中環街頭。(同居吧 – 迷你海洋站Facebook圖片)
傲林軒「迷你海洋站」自稱「全港最大型出租共住概念」,以「同居吧」為口號,大型宣傳可見於港鐵站及中環街頭。(同居吧 – 迷你海洋站Facebook圖片)

傳統豪宅地段壽山村道的傲林軒,以「迷你海洋站」為名包裝成共居模式作招攬,三座大廈共提供270 個單位,但居住環境細小,且有安全隱憂。一直幫助基層劏房住戶改善居住環境的建築師團隊COMMA起動社,日前聯同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及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舉辦記招,譴責發展商將豪宅改建劏房出租 。 起動社建築師麥喬恩表示,改建後每間劏房均加建非承重牆及獨立廁所所需的排水渠系統,原有主力牆及天井位亦疑被改動,難以符合建築條例的衛生、通風及採光要求,質疑「現有法例下不可能獲批」。

豪宅劏房
傲林軒「迷你海洋站」單位面積極為狹小,最細的僅80平方呎。

其中一個實用面積1654平方呎的3房連主人套房單位,被重新間隔成18個獨立單位出租,即是共有18個獨立浴室及冷氣設備,各租戶顯然是「分而住之」。換言之,假設18個租戶白天都要外出上班的話,這些功能重疊的設施都會被閒置和浪費。此外這些房間連衣櫃都放不下,只能把衣服掛起,也只有個別房間設有書檯及椅子等基本家具,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所需。

傲林軒原裝大單位的月租約7萬至12萬元,呎租約65元起;而改建後,最細單位(80平方呎)月租8,500元,呎租大幅增至106元,甚至比四季酒店服務式住宅呎租88元貴近兩成。由此可見,最大得益者是發展商,所謂「共享經濟」根本不存在。

傳統豪宅地段南區壽山村道的「傲林軒」,早前被指有逾1600呎單位1遭發展商分間成18間劏房,以「共居模式」招徠出租。  麥喬恩(右二)、何智聰(左二). 利君雅攝.
傳統豪宅地段南區壽山村道的「傲林軒」,早前被指有逾1600呎單位1遭發展商分間成18間劏房,以「共居模式」招徠出租。 麥喬恩(右二)、何智聰(左二). 利君雅攝.

香港推廣共居的限制

「共居這種居住模式,是對抗高地價政策及地產霸權的的另一種選擇。」黎永鋒是建築團隊HOUR25 Production的建築師成員之一,團隊關注香港的社區建設,嘗試實踐共享生活空間。

HOUR25另一位建築師陳堯坤續説:「共居是透過大家一起生活,令資源分配更有效,而生活質素也不會因分享而下降;所以共居的性質和私人房屋是不同的,大家各自住的話,每個單位都有各自的廁所和廚房,共居模式之下,就可以共用設施,希望藉此善用空間,因為空間也是重要的資源。」他們認為共居實驗可以十人左右的規模開始,過往亦曾和丁屋業主接洽,探討在新界地區的村屋開始實踐共住社區的可能性。

陳堯坤舉例説:「村屋結構的都是三層加天台,以十個人規模共住為例,一層用來睡覺休息,一層用作客廳和飯廳,還有一層則用作共同工作室,將生活上不同時段所需的空間分開,從而避免浪費空間。」可惜業主始終抱質疑態度,例如擔心閒雜人等入住,「村屋共居」始終未能實行。今年初他們參加MaD「創意產業工作作者亞洲交流計劃」赴首爾「城嵋山村」考察,參考當地以合作社模式運作之經驗。城眉山村居民合資買地,自行設計、興建房屋及共享設施,形成自給自足的社區,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共居社區。

「你猜想興建一個六百呎的單位要花多少錢?現在外面可能索價八百萬至一千萬,其實建築費只需約一百萬。」從建築師的立場出發,他們表示興建和設計適合共居的房屋並不難,難在如何自負盈虧。「但在香港高地價政策的大前題下,要好像首爾城眉山村般,大家湊錢買地建合作社房屋,是難過登天。」他們坦言城眉山村的模式難以在港實行,除了因為土地政策所限,共居的概念相對較新,未必個個港人能接受,仍需要時間教育和宣傳。

HOUR25 Production共同創辦人,年輕建築師黎永鋒(左)及陳堯坤(右)。
HOUR25 Production共同創辦人,年輕建築師黎永鋒(左)及陳堯坤(右)。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