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董啟章
熱門文章
董啟章
Ghost on the Shelf
ADVERTISEMENT

菩薩行

01.10.2021
圖片由作者提供

幾年前我患了嚴重焦慮症,到了行走無力,呼吸困難,食不下嚥的地步。妻子認為到外面散心,對病情會有好處。京都寺院林立,是個寧靜而適合休養的地方。於是我們便拋下兒子不理,兩夫妻跑到京都去度暑了。京都我們並不是第一次去,主要的名勝景點都去過了。那時候我在練習禪修,對病情起一定作用,所以想找一些空靈的場所,去安定雜亂的心神。第一個去的是在京都西郊的西芳寺。

西芳寺又稱苔寺,以鋪滿一百多種青苔的庭園聞名。入寺不但要預約,還要先抄寫《心經》一遍,才可以去參觀青苔。那時還未有電子預約,要直接寄信過去,收到回覆確認才可前往。我們九點前便到達寺院閘門外等候。參拜時間分為上午和下午兩段,印象中上午也有兩場,可能是旅遊旺季的緣故。入場費是三千日圓。日本寺院很多都以商業形式經營,有的會收取入場費,並以各種噱頭吸引參觀者。西芳寺的賣點是青苔,抄經卻是一項苦差。雖然《心經》很短,但全是漢字,日本人抄起來也有點吃力。聽說外國遊客如果抄不來,可以選擇跟隨僧人誦經取代。

抄經在佛殿進行,我因為腰腿不好,無法在榻榻米上跪坐或盤腿,只有坐在殿外的普通桌椅上。參拜者清一色是日本人,以中年婦女為主,外地遊客應該只有我們兩個。兩百多人一起在大殿上低頭抄經,場面頗為壯觀。僧人用日語誦念佛經,雖然不解其意,但氣氛頗佳。所謂抄經是用一張薄薄的過底紙,鋪在字帖上臨摹,易如反掌,只是寺方提供的科學毛筆墨水不夠,寫得有點手痠。我視抄經為禪修,排除雜念,誠心投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抬頭一看,很多人卻已經草草抄完,趕快去看青苔了。我們於是也不甘後人,連忙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去啊去啊,去彼岸啊)。青苔庭園的確是名不虛傳,面積頗大,高低起伏,小橋流水,一應俱全。附在半圓形土丘上的青苔,看上去就像一球一球巨型宇治綠茶雪糕,感覺相當美味可口。

從苔寺出來,還未到中午,時間尚早。看見路旁有告示牌指向附近的鈴蟲寺,以為必定蟲鳴處處,便走路過去看看。入寺又要付費,約一千多圓,比苔寺便宜。有人引領我們到講堂上,已有百多人擠坐在榻榻米上,我們便在最後方坐下來。之後每人派一杯茶和兩件小點心。住持上場,開始以輕鬆幽默的口吻說法,惹得觀眾笑聲不絕,有點像棟篤笑演出。約半小時,開示完畢,眾人蜂湧上前觀看蛉蟲,購買護身符之類的物品。所謂蛉蟲,就是捕捉回來放在玻璃箱子裏的昆蟲,叫聲甚為疏落。我們有被騙的感覺,悻悻然離去。

旅程中段我們去了和服體驗。這是妻子的主意,說年紀再大一點,就不方便再做這種事。我覺得我的年紀已經太大,但為了一償妻子的心願,便決定拋開自尊,勉力一試。那間和服店叫做夢館,樓高幾層,很具規模。我挑了一件非常低調和簡樸的深灰色直紋浴衣。妻子則挑了一件米白底色有着綠色圓形葉子的,遠看像是一束一束的青提子,品味和常見的花呢花碌的女子浴衣不一樣。其他體驗者多半是成雙成對的少年男女,安靜羞澀的,像是初戀情人的模樣。另有一大夥高頭大馬、金髮碧眼的美國大學生,以高聲嬉笑來掩蓋穿上異族服裝的渾身不自在。

穿浴衣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要穿木屐。我當時的狀態堪稱不良於行,出入都坐計程車,只能支撐半天的行程,天黑前便要回酒店休息。我不明白何以在一塊木頭上穿兩條繩便可以當鞋子著,走起路來簡直比赤腳還要痛苦。我抱着捨命陪妻子的心情,做好了發生意外的心理準備。我們先到衹園花見小路拍照,其間有大陸遊客以為我們是日本人,還要求和我們合照。我含笑以對,沒有露出馬腳。我那頭戴草帽,鼻掛圓框眼鏡,身穿浴衣的造型,大概也有點明治或大正時期日本文人的風範吧。午飯後我們長途跋涉跑到東郊的詩仙堂,無甚可觀,因找不到計程車,而要一直用走的下山。完成了大半天的和服體驗,我的腿居然還未斷,說明了人類的意志力是不能小覷的。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旅程的另一重點,是去廣隆寺看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廣隆寺在公元七世紀由來自中國的秦氏興建,而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赤松木雕像則來自韓國,名列日本第一號國寶。菩薩像不在寺院大殿,而在旁邊的博物館展覽廳。館內還有許多富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佛教雕像和文物。彌勒菩薩在大廳的中央,抬起右腿,擱在左大腿上,右手置於旁,低頭沉思,流露着謎一般的微笑。身旁的花瓶中插了三朵白色蓮花,一朵枯萎,一朵盛開,一朵含苞待放,象徵過去、現在與未來。大廳光線陰暗,極為寂靜,如空無之境。我在菩薩像前觀賞良久,想知道那千古的沉思中,究竟有何了悟。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天,在一家古道具店中,遇上一座半跏思惟像的複製品,約一又四份一尺高,雕工未算精細,似是練習品或未完成品,唯姿態與神情甚似,標價只三千日圓。我們深感有緣,想也不用想便買了回家。我不是佛教徒,也不覺得菩薩行了什麼神蹟。從京都回來,我照樣病下去,甚至每況愈下,約一年後才好轉。但所謂奇蹟的種子,其實早已埋藏在心裏,只待哪一天發芽。生活行跡中的種種,處處都是了悟,分別只是看到和看不到而已。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