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基地】Design Trust信言設計大使成立8年首設實體空間 「信言設計工作室」 集合受資助設計師佳作的社區文獻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設計新基地】Design Trust信言設計大使成立8年首設實體空間 「信言設計工作室」 集合受資助設計師佳作的社區文獻庫

18

本地非牟利慈善團體、專案資助平台Design Trust信言設計大使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本地設計、創意、社區發展的重要推手,在今年首度開設實體空間「信言設計工作室」,場地由董事會成員朱悅嫻餽贈,已於十月初正式開幕。

Design Trust「新屋企」

Design Trust聯合創辦人/執行總監姚嘉珊對於新工作室開幕十分感恩:「我常常想,應該怎樣去形容這個特別的空間,因為我們從2014年開始以來,Design Trust一直都『冇屋企』,是靠各界慷慨支持;這個空間是『慷慨的空間』(space of generosity),不僅是給予(giving),更是協作(collaborating)及共享資源(resource sharing)。」

姚嘉珊於2007年創辦香港設計大使,及後再於2014年創辦Design Trust信言設計大使。
姚嘉珊表示,將以「信言設計工作室.社區文獻庫」為基地,策劃一系列具主題性的研討會和交流項目,與各地設計社區建立聯繫。

新工作室位於石塘咀,佔地1500 平方呎,是集合歷年資助計劃及設計師的「作品庫」,姚嘉珊介紹說:「這是一個多用途空間,有視覺庫存(visual archive)、有工作坊;因為我也有建築設計背景,我喜歡思考,空間作為一種資源,不只有一個功能,而是可以轉變的。」

工作室的室內空間由她和建築設計組合New Office Works建築師謝怡邦和丁慧中一起設計,有一組高3.15米、長9.5米的書架系統,可靈活轉變為展覽平面、工作台以及閱讀區,能滿足未來不同計劃與活動的不同需求;工作室也會給客席策展人及計劃受助人、設計師使用,用作舉辦展覽等交流活動。

成立至今,信言設計大使已支持了523位專案研究者、研究學人及設計學員,資助項目涵蓋平面設計、媒體、產品設計、建築、生活空間等不同領域,與政府、商界、社區組織及公眾以開放精神互相合作,回應地區與國際性設計生態圈裡的迫切問題,並引導大眾了解設計的角色。

資助計劃的出版物,包括:陳濬人的《香港北魏真書》(左上)、鍾智豪的《三十三間棚仔》(中上)、陳俊傑及 Myriem Alnet《島民》小誌(右上),陸小璇、伊凡·瓦林及蘇姍·特朗芙《間隙香港: 探索高密度都市主義中的小型休憩用地》(左下)、Walter Koditek的《香港摩登 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 》(中下)及香港龍窯關注組的《器說龍窯》(右下)。
資助計劃的出版物,包括:陳濬人的《香港北魏真書》(左上),鍾智豪的《三十三間棚仔》(中上),陳俊傑及 Myriem Alnet《島民》小誌(右上),陸小璇、伊凡·瓦林及蘇姍·特朗芙的《間隙香港: 探索高密度都市主義中的小型休憩用地》(左下)、Walter Koditek的《香港摩登 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 》(中下)及香港龍窯關注組的《器說龍窯》(右下)。

由姚嘉珊擔任主策展人的開幕展,以「教育、參與及玩樂」、「香港設計、遺產與身份」、「設計原型及材料創新」、「大灣區的設計與製造」、「文化遺產及手工藝創新」、「未.共研社:2018微型公園計劃」為六大主題,展示了36位本地、海外受資助者的研究過程及成果,44件展品中包括出版物、展覽記錄材料、研究影片、設計原型及樣品等。

+1

近年疫情衝擊全球,香港也深受影響,還面臨移民潮等考驗,令姚嘉珊不停思考設計和信言設計大使的角色。「這幾年來面對眾多挑戰,但同時我們的non profit工作仍在繼續進行,而且非常energetic。事實上,我們內部常常思考作為NGO該如何幫助社區、設計師,這些公共空間和研究計劃,真的要努力支持。」

望出窗外,,可見正在進行的「未.共研社」微型公園計劃山道天橋底休憩處工程,預料今年底落成。
新工作室展出多個受資助項目的攝影及創作,包括德國設計師、攝影師Walter Koditek拍攝的香港大會堂(左上)、波蘭設計師、攝影師Natasza Minasiewicz拍攝的山道天橋(右上),香港粗獷主義研究團隊成員「倒模工作室」的聖歐爾發堂水泥作品(左中)及攝影師麥憬淮拍攝的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右中),以及Kris Provoost拍攝的華富邨(左下)及竹園廣場(右下)://望出窗外,可見正在進行的「未.共研社」微型公園計劃山道天橋底休憩處工程,預料今年底落成。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