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設計】回收界「7仔」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新設計 環保可以好有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綠色設計】回收界「7仔」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新設計 環保可以好有型!

04.03.2021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疫症下,市道差,街上不少旺舖變「吉舖」。但有一間「舖」,近月在全港十八區陸續開業。門面清一色採用大塊落地玻璃,近門口位置總有一兩盤高大的植物,望望門上綠色招牌,單字一個「6」。驟眼看以為是連鎖洗衣店,或智能櫃,甚至有人說像文青咖啡店……

說的是環境保護署的新項目:「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

環保署近月在全港十八區開設回收便利點,每間店至少一千呎,位置方便,就近民居。(圖片來源:綠在元朗墟)
環保署近月在全港十八區開設回收便利點,每間店至少一千呎,位置方便,就近民居。

本地環保回收政策一向為人詬病,雖然當局一直於各區擺流動回收站,又於東區、沙田等地設較大型的回收站(簡稱大站),但被外界批評其位置「隔涉」,回收成效不佳。而設於各區的社區回收中心(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則多設於舊區,店舖較為雜亂污穢,叫人卻步。加上早年傳媒曾揭發三色回收桶「假回收」事件,令大眾對官方回收政策有所保留。

然而,新的回收便利點卻似乎有點不一樣。當局自去年起,在短短約半年間,於十八區密集式新增二十二個回收便利點,以合約形式委聘合資格的非牟利機構營運,收集紙張、玻璃、塑膠、電噐等八類回收物。環保署找來曾為多間社企做品牌設計的CoDesign,以及主力社區設計的建築設計工作室One Bite Design Studio合作,重新打造「綠在區區」這品牌及設計新站。廿二間舖地理位置方便,貼近民居,而且形象統一,旗幟鮮明,設計也較以往的回收中心整潔舒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負責室內設計的One Bite Design Studio設計師阿龍(左)及April(右)
負責室內設計的One Bite Design Studio設計師阿龍(左)及April(右)
負責品牌設計的CoDesign設計師創辦人余志光(Eddy)和林偉雄(Hung)
負責品牌設計的CoDesign設計師創辦人余志光(Eddy)和林偉雄(Hung)

回收界「7仔」 設計簡約方便

是次rebrand其中一大任務是把現有的流動回收點、大站,與新的回收便利點,通通統合在「綠在區區」這「品牌」之下,重新定位。團隊設計新店形象時,以simple and smart為主,旨在吸引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令大眾接受環保回收不只是「環保L」才會做的麻煩事,而是一個潮流,令垃圾分類回收更加普及。

CoDesign的創辦人余志光(Eddy)和林偉雄(Hung) 解釋招牌上「6」字的由來:「我們希望便利點能夠與人們的生活掛勾,於是把『7仔』便利店的感覺移植到回收點上,做一間『6仔』,令大眾短時間內可以適應到它的存在。」「6」字既是「綠」的諧音,也有六六無窮、循環不息的寓意,因此細看商標的「6」字中間,蘊藏了一個循環箭咀。

每間「6仔」都是以這商標做招牌,設計簡約,同時引起人好奇。
每間「6仔」都是以這商標做招牌,設計簡約,同時引起人好奇。
正式開始設計前,設計師先跟不同營運機構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
正式開始設計前,設計師先跟不同營運機構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

「6仔」店內設計乾淨清新,黑、白、灰、綠四色為主,靠牆的回收櫃,以簡單標誌字句和投口顏色作區分。回收櫃的投口夠闊,凸出且微微向下斜,輕鬆投放回收物。台內中間位置放上一高一矮的桌子,方便大小細路處理回收物。另外店內亦必定有洗手盆,方便清洗回收物。One Bite Design Studio的April和阿龍說:「希望設計令大家覺得回收可以很方便簡單。」

設計團隊希望統一「6仔」的整體觀感和形象,但二十二間分店地點形狀大小不同,而且由不同機構營運,加上時間緊迫,實際操作起來相當困難。Eddy和Hung指:「以往營運的機構對branding沒有什麼概念,有些營運團體由舊式回收中心做起,對他們而言這是『空降式』的設計,我們需要花時間向他們解釋,了解他們的實際操作和需要,再不斷修正設計。」

過程中,營運機構、設計師和環保署職員不斷來回巡視、商議、調整。譬如考慮室內設計時,One Bite Design Studio原本把紙張的投口設計得較為偏平,但前線員工指大家扔紙張都是一疊疊扔,投口因而加闊。設計師又把重身的回收物如玻璃特別設於近工場的位置,容易搬動。而且每個櫃的前後都有位置讓員工收集回收物,令店面可保持整潔暢順。

室內設計以簡潔為主,為了方便各個營運團隊在裝修時採用統一設計,One Bite Design構思了低成本而且方便組裝的標準(modular)櫃門。
室內設計以簡潔為主,為了方便各個營運團隊在裝修時採用統一設計,One Bite Design構思了低成本而且方便組裝的標準(modular)櫃門。
設計師因應不同回收物,以及使用情況而設計了不同的投口,如電器等大型回收物會以拉門代替投口。
設計師因應不同回收物,以及使用情況而設計了不同的投口,如電器等大型回收物會以拉門代替投口。

設計改變人們觀感和行為

常說設計不只是關於美,更重要的是透過改變硬件,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想法和行為。最先改變的,是設計師本身。Hung直指:「以前家樓下也有三色垃圾桶,但以往曾被揭發『三色歸一』,即使分類了也不太安心,但現在會刻意分類後拿到便利點去回收。」阿龍亦指自從參與設計後才習慣自攜水樽,在回收以外,進一步實踐源頭減廢。

我們到訪西營盤店期間,回收的市民也確實不少,每隔幾分鐘便有市民進店回收。根據環保署回覆,各便利點每月接待逾五萬人次,首季回收量較上一代的社區回收中心上升接近八成。收集到的回收物,營辦團體須交給由環保署審核的下游回收商處理和循環再造。

部分店內設有座椅讓人休息,甚至有空間舉辦公眾工作坊(圖片來源:綠在天后)
部分店內設有座椅讓人休息,甚至有空間舉辦公眾工作坊(圖片來源:綠在天后)
新回收便利點的使用率較舊式回收中心高。
新回收便利點的使用率較舊式回收中心高,而且全部站都設有廿四小時投口。

Hung和Eddy說:「香港城市中一直都有回收點,但以往的回收中心不夠welcoming。品牌設計的作用,就是為事物賦予新的意義,改變大家對它的觀感,增強人們的身分認同,這些都是無形的價值。即使某些營運者以及所回收之物跟以往一樣,但改變設計後,回收效果卻很不同。」二人提到有些一開始對新模式有所抗拒的營運者,到正式開店時,卻化身形象推廣大使,「營運者的角色有所改變,他們不再只是收垃圾,還會熱心教育公眾,介紹環保回收,彷彿多了一分自豪感。」各分店亦吸引更多年輕和對環保有興趣的人加入。二人又指,希望下一步可以把回收物uncycle成用得到的生活用品,令回收工作更有說服力。

「6仔」面世後,曾經有報導指地舖租金昂貴,要回收幾百萬個膠樽才回到本,Eddy和Hung不違言:「做環保永遠都有成本的,譬如早應該實行,但香港一直未做到的垃圾徵費。現時政府所做的只是守尾門。假如連這個都不做的話,那巨大的環境成本,將由全地球埋單。」

舊式社區回收中心,較為簡陃雜亂
舊式社區回收中心,較為簡陃雜亂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