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 Art Asia 2019 藝術自由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Fine Art Asia 2019 藝術自由港

22.10.2019

每年10月,香港都會吸引世界各地藝術收藏家的注視,秋季拍賣之外,焦點還在於同期舉行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由今夏蔓延至今的社會紛爭,為藝術之秋蒙上陰影、搶去不少目光,但似乎阻不住典亞藝博的擴張步伐,除了首度和英國Masterpiece Fair(巨匠臻藏藝博會)結盟,明年亦會進軍台灣舉辦「台北典亞藝博2020」,既攻且守,保住藝術自由港。

藝術自由港

典亞藝博如期於10月4日至7日展開,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總算可以鬆一口氣。過去數月香港陷入前所未見的社會動盪,黑國強每天想的就是plan a、plan b、plan c……見招拆招。問他壓力有多大,他笑道每個香港人一起身就會有壓力,「現在的情況更甚,但我們叫做有準備,畢竟已有四個月時間,不像五年前(雨傘運動)般措手不及,已經有一定經驗處理。」他承認,有些本身對亞洲、大中華乃至香港市場不了解的行家確實有所卻步,「不多,大概百分之十左右『縮沙率』,原先說來最後又不來,這已是很低的百分比,比我預算中理想。」

除傳統古董等物品,也有展商帶來當代藝術品如雕塑、畫作等。
除傳統古董等物品,也有展商帶來當代藝術品如雕塑、畫作等。

今年對黑洪祿、黑國強這對古董父子檔意義重大。1949年,黑洪祿離京赴港落地生根,開展古董事業,黑國強則在三十年前拜父親及傳奇收藏大師安思遠為師,正式入行。黑國強眼見香港缺乏大型、高質素的古玩藝博會,便在2006年創辦「亞洲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即典亞藝博的前身,他亦在2015年首創「水墨藝博」,為水墨藝術搭建國際舞台。新的里程碑,莫過於跟國際公認的跨領域收藏藝博會巨擘「倫敦巨匠臻藏」(Masterpiece Fair)結為長期合作夥伴。

典亞藝博的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對香港及藝博的前途感到樂觀,相信化危為機的力量。
典亞藝博的創辦人及總監黑國強,對香港及藝博的前途感到樂觀,相信化危為機的力量。

藝術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大,黑國強說:「香港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地方,說得難聽叫『細』,我們無法在規模上與人競爭,只能把內容、質量變好。從不好的環境、有限的資源中去做一件事,也是香港人的特性。」在今屆典亞藝博開設全球首個The Masterpiece Pavillion(巨匠臻藏展館),共十五間參展商,而典亞藝博亦都會亮相於明年6月在倫敦舉辦的Masterpiece Fair,「這種合作只有香港才做到。」

場中也有日本匠人的角落,帶來日本的頂級工藝,觀眾可近距離接觸、把玩。
場中也有日本匠人的角落,帶來日本的頂級工藝,觀眾可近距離接觸、把玩。

從事古董三十年,由低做起,見慣風浪,從海外打滾到回流香港,黑國強淡定地說:「每五年、十年總有些大事發生,我係嚇大嘅!」他對香港作為國際藝術中心的信心,奠基於開埠延續到現在的自由港政策,「觀乎世界市場,設限的愈來愈多,只要香港保持住自由,當人家逆其道而行,我們的優勢就可擴大。我所看見的前景,是OK嘅,樂觀嘅,正面嘅;化危為機,老土,但我相信仍然存在。」黑國強如此總結道。

典亞藝博和水墨藝博同場舉行,吸引大批藏家到場,搜尋各類古玩及藝術珍品。
典亞藝博和水墨藝博同場舉行,吸引大批藏家到場,搜尋各類古玩及藝術珍品。
香港是亞太藝術交易中心,匯聚東西方展商及買家,優勢顯見。
香港是亞太藝術交易中心,匯聚東西方展商及買家,優勢顯見。

跨文化交流

藝博會不同於拍賣會,不獨是藝術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交流,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橫跨古典、現代與當代的藝術、古董、雕塑、家具界別聚首一堂,黑國強樂見展場會年輕化,多樣性及包容性更強。而從參展商的角度來看,多元化的藝博會亦有助藝術市場之健康發展。

以香港為基地的Maria Kiang Chinese Art今年是第十一次參展,創辦人Maria(江苑儀)形容自己就像和典亞藝博一起長大,「剛開始的時候,藝博會以古董為主,七、八年前起引入更多西方和當代展品,藝博會的發展方式也變得更健康。以前只是古董太孤單,只有感興趣看古董的人才會來;現在來的人不只會注意古董,也會對其他藝術好奇,我們也可以學習其他藝術,大家都看得更飽滿。」

江苑儀參與藝博多年,專注文房珍品,認為香港的地位無可取代。
江苑儀參與藝博多年,專注文房珍品,認為香港的地位無可取代。

Maria的專長在於文房,即古代文人把玩的東西,藏品涵蓋宋代至清代。她憶述剛起步時,市場並沒有多少人關注文房,認為乾隆款的大花瓶才是中國藝術,而當時收集文房的行家,大多只收竹和木製品,很少收集銅、玉、象牙、沉香等為材的文房。如今情況當然有所不同,她的客戶遍及亞洲歐美,私人及博物館收藏皆有,典亞藝博是其重點展覽平台,「以中國藝術交易來說,沒有比香港更好的地方。歐美也有相關拍賣,但他們的研究不夠深,他們的角度也完全不一樣。有興趣的人都會來香港,香港就是一個point、一個hub,我沒辦法想像會改到其他地方。」

近年收集文房的藏家漸多,材質也不限於竹和木製品。
近年收集文房的藏家漸多,材質也不限於竹和木製品。

守住香港優勢

其實在今年年初的藝術三月期間,Maria也擔任起策展人角色,與潔思園畫廊及88藝廊(88 Gallery)共同策劃了以《合流 CONVERGENCE》為名的展覽,這三所畫廊分別專注古董、水墨藝術和當代設計,將各自的珍藏同場展出,可謂大膽的嘗試,「通常不同領域的藝術都分得很清楚,可是現在的收藏家比較想看其他人的vision,所以我們就提供另一個vision,效果很成功。」

對於跨文化交流,香港出身的國際級古典珠寶設計師、收藏家、學者羅啟妍深有體會,從求學時期的興趣到開展設計事業再到研究教學,羅啟妍早就跟東西文化交流結下不解之緣,首創將古董和顏色寶石結合當代設計,成就經典。多年以來她一直是國際古董藝博會和交易會的常客,她並從第二屆起開始參加典亞藝博,見證香港藝術市場的起飛,以及東西文化藝術交流的新局面。她亦趁着今次展覽,舉辦新書《羅啟妍回憶錄:設計人生──跨文化之旅》的發布會,在此回顧自己數十年的創作生涯。「連masterpiece都來香港,代表香港是亞太的中心,沒有任何地方可代替,最重要是不要自毀優勢。像佳士得開始在上海拍賣,但品味實在太『中國化』,所以香港一定要守住。」蓬勃的藝術交易市場,加上西九M+開幕在即,她深信有助帶動藝術思想交流和教育。

著名珠寶設計師羅啟妍,也在展覽中發布新書,回顧數十年的創作生涯。
著名珠寶設計師羅啟妍,也在展覽中發布新書,回顧數十年的創作生涯。

香港故宮初亮相

在典亞藝博場館,赫然發現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首個公眾活動─一個pop up的小展亭,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示中國傳統文物。副館長王伊悠博士揭幕時說,位於西九的博物館可望於2022年對外開放,屆時除展示故宮的珍藏,也希望結合香港文化特色,向世界各地推廣故宮文化,並在教育及研究等範疇合作。

香港故宮初亮相
香港故宮初亮相
香港故宮小展亭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傳統藏品。
香港故宮小展亭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傳統藏品。
(左起)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副館長王伊悠等為香港故宮的未來籌劃藍圖
(左起)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副館長王伊悠等為香港故宮的未來籌劃藍圖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