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lan Lost Child Project HK】網絡洪流中尋找自我:葉煒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Élan Lost Child Project HK】網絡洪流中尋找自我:葉煒寰

25.06.2020
何諾兒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an200604jimmy0196
對Tim而言,讓人窒息的不止是新聞,更多的是目睹別人的低落與掙扎,難以在其中找到出口。
對Tim而言,讓人窒息的不止是新聞,更多的是目睹別人的低落與掙扎,難以在其中找到出口。

打開YouTube的熱門影片,映入眼簾的是韓國MV、時事評論、電視劇、綜藝……登入社交平台,又會看見飲食打卡、登山郊遊、時事新聞等圖片。但,面對龐大的資訊量,我們是否知道所見的是什麼?

葉煒寰(Tim)曾在去年參加Lost Child & Authentic Voice的戲劇工作坊,從中結識主辦人Olivia,因而獲邀在今年的工作坊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得悉活動改為在網上舉行後,Tim開始構思一個適合在網絡平台分享的信息。曾在網媒任職的他,對網上的「即食文化」深有體會,因而創作了一條二十分鐘的短片—《窒》。

麻木與虛假

短片中,Tim化身成不同YouTuber,模仿了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像是日常vlog、吃放、打機直播、舞蹈甚至是化妝教學。他形容,網上世界有各式各樣的影片、資訊,難免使人麻木:「我自己亦很容易墜入『我好悶啊』的陷阱中,隨即打開YouTube,不再理會它自動播放什麼,通通照單全收。就像老人家打開電視般,一邊播放一邊工作。當我們不再理會自己吃進了什麼,就會食之無味,好numb,因為一式一樣。」

除了麻木,Tim看見的網絡更是個真假摻雜的世界。由於用戶可以自由決定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什麼,Tim發現網絡漸漸變成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平台,以致年輕人在認識自己以前就先要建構一個自己。「它是不真實的,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建構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面對過度的修圖和氾濫的吃喝玩樂帖文,他在短片裏不禁詰問:「生活是否真的有這麼開心?相片中的臉是假的嗎?」

在《窒》的短片中,Tim認為四方八面湧來的資訊有時會讓我們的思緒像電腦當機般,大量得無法處理,不能自拔地陷入「窒」當中。
在《窒》的短片中,Tim認為四方八面湧來的資訊有時會讓我們的思緒像電腦當機般,大量得無法處理,不能自拔地陷入「窒」當中。

令人窒息的荒謬

自反修例運動與疫情爆發後,社交媒體上少了一份虛假的快樂,隨之而來是更大量的新聞資訊。排山倒海的資訊容易讓人感到厭倦、無力。訪談中,談吐成熟的Tim甚少展露自己的情緒,但原來母親節有學生記者被捕的消息,一度讓他無法抑制自己的眼淚。他實在無法理解,是什麼讓一個十三歲的初中生成為記者,出現在衝突現場與警察對話?「那一天我不知為何不停喊,因為這件事不該如此,」Tim語帶不甘地說,「這些愈來愈荒誕的事情發生時,即使我多麼想保持冷靜,也很容易讓你窒息。」

這種窒息不單是個人的窒息,也是一代人共有的窒息。短片中,Tim展示了一張張「窒」的臉孔;現實中,他在 Instagram限時動態中所見的,十居其九都是新聞片段、個人無力感的抒發。這些接踵而來的新聞帶來的情感,對Tim而言就像一些未經消化的嘔吐物:「我吐的是一種不知何物的不開心,就是我的壓抑,但我都未排解到一件事,便已經要搬上枱。」

Tim與唐詩詠(右)在短片中合演,帶出互聯網能否讓我們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貌的問題。
Tim與唐詩詠(右)在短片中合演,帶出互聯網能否讓我們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貌的問題。

自我認知與重構

在製作《窒》的過程中,Tim不斷思考,人應該如何在網絡自處?怎樣才能免於窒息與迷失?他認為必須有一種自我認知,知道自己接收的是什麼資訊,認清自己的狀態。「當大家有意識,『我暫時不想出現在網絡上』,便會退出自己的社交軟件。」資訊不會停止流入,但我們可以選擇退出這些媒介。藉着今次的作品,Tim希望帶出:「如果你需要休息,那就去休息吧,只是休息完你要帶回一種改變。」

在過去一年的資訊轟炸中,不只個體會作出調適、改變,整個網絡羣體亦逐漸建構出一種共同意識。我們被共同的貼文、情境觸動;對於一些假消息,我們也作出共同的回應:小心!這是fake news。Tim在訪問中坦承,自己因此對網絡改觀。與以往自說自話地貼出日常生活照不同,網絡上開始出現真實交流的雛形—共同意識。「這種共同意識開始令大家了解到,我發布的不再是個人的事,而大家都知道會影響到其他人。」

訪問後,Tim笑着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當導演、製作影片。他坦言,自己的興趣是戲劇。深知自己的技術與資源有限,他因此更看重作品帶出的信息。「而我覺得做完這件事,我更加釐清了我應該怎樣(在網絡中)保持自己,同時仍然擁抱網絡的可能性。」

Tim相信,唯有先認清自己的限制,才會找到自己的可能性。世界再壞,這個少年的眼中卻依然帶有希望與自信:「首先要了解,『我是廢的』,然後在瓦礫堆當中拾回有用的東西,才可以重新組裝一個更有用的自己。」

何諾兒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