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攝影大師鍾文略:為60年代香港 留下唯美歷史印記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影像故事】攝影大師鍾文略:為60年代香港 留下唯美歷史印記

18.12.2020
f22 foto space提供
Delivery, Central, 1959
Let There Be Light, Wan Chai, 1957
On the Run, Kwun Tong, 1964
Mirror, Shek Kip Mei, 1959
Cheering, Causeway Bay, 1963

已故攝影大師鍾文略(1925 – 2018),擅長以光與影捕捉民生日常,充滿故事的影像,為五丶六十年代香港,留下唯美的歷史印記。最近,他的多張作品於個人相展首度曝光,更是由他的兒子鍾易理,親自以銀鹽為父親沖曬遺作,是攝影界罕見的父子合作。

記錄六十年代的光影

是次展覽展出二十二張作品,主要為六十年代的街拍。展覽以《長影》命名,皆因當年沒那麼多高樓大廈,鍾文略在捕捉民生同時,也以獨特手法呈現街頭路人身後的長影,在寫實同時展現他的攝影美學。

鍾文略的鏡頭,記錄下不少香港當年的社會景貌,包括奪得1959年香港攝影學會國際沙龍銀像獎的《食水難》。其時香港正實施制水,有天他看見柴灣街頭大排長龍的畫面,就按下快門,記錄正充注的水桶,及後面坐在石礅托頭苦候的婦女。其他作品還捕捉了在戲院打掃的工人、大街上送外賣的人等。來年,於F11更將有大型的鍾文略攝影展。

鍾文略以《食水難》,奪得1959年香港攝影學會國際沙龍銀像獎。
鍾文略以《食水難》,奪得1959年香港攝影學會國際沙龍銀像獎。

與光影結緣

鍾文略的攝影生涯,始於對美學及光影的着迷。他22歲由新會來港,拜徐悲鴻弟子陳克純為師學習油畫。之後於戲院美術部,任職繪畫電影海報的學徒。長時間接觸電影硬照下,令他對攝影生起興趣,並與友人合資購買首部相機Rolleicord Vb F3.5。

其後,深被攝影吸引的他,單靠自學增進在題材選取、攝影技巧及黑房技術等範疇的知識。因着美術底子,他對光影及構圖十分執着,總花很多時間等待光線。他對攝影的熱忱,還能於他一則有關攝影的趣聞而知。由於戲院工資不高,有時為了買相紙,他會典當相機,然後以參賽贏得的獎金再贖回相機。而透過參與不同攝影比賽,及贏得多個獎項,他逐漸聲名大噪。

1963年,他被引薦成為全職電影劇照攝影師,以及擔任「攝影新潮」雜誌主編。 五年後,他自立門戶創業開設影樓,主理人像拍攝、商業攝影及沖印放大等。因着相片沖曬還未普及,業務得以發展。他的攝影成就,也得到香港攝影學會及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進一步肯定,分別授予榮譽高級會士及會士。1991年退休後,他多次於中港兩地舉辦相展,亦出版了《業餘到職業》、《戰後香港軌跡》、《香港不了情》等攝影書。2018年,他以93歲高齡辭世,遺留下一萬二千張作品。現時,他的作品為香港文化博物館館藏。

《長影— 鍾文略》展場
《長影— 鍾文略》展場

《長影— 鍾文略》

日期:即日至2021年1月31日

時間:10:30am至7:30pm

地點: f22攝影空間(梳士巴利道半島酒店商場 BW11及13號)

f22 foto space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