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讀什麼】一拳書館讀《極地的呼喚》:活在人類世中的我們必要的一趟靈魂反思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他們在讀什麼】一拳書館讀《極地的呼喚》:活在人類世中的我們必要的一趟靈魂反思

book

這欄目邀請不同人分享他們最近的讀物。讀一本書,從文史哲、知識理論,到繪本、藝術書,獨立zine等,自有獨特不同的閱讀體驗。此時今日,他們在讀什麼?

今次我們邀請位於深水埗的獨立書店一拳書館店主龐一鳴分享。他閱讀興趣廣泛,博覽人文社科的書籍,其書店也以「一拳驚醒讀書人」作口號,推廣閱讀。作為書店店長,龐一鳴除了工作選書的需要,也保持私人閱讀習慣,例如日本著名生態攝影家星野道夫的絕版著作,他更形容此書對現今人類如同「一趟靈魂反思」。

 

明:明周文化   龐:龐一鳴(一拳書館店主)

明:平日的閱讀習慣如何?
龐:自從開了一拳書館,因為選書的職責,令我讀書介多過讀書,速讀多過慢讀,可說是工作式閱讀。我自己不太喜歡這種狀態,太過目標為本。於是在搭車時儘量不看電話讀幾頁書,一個人吃過飯後又讀幾頁,係逐字讀的那種閱讀速度,而且內容要同推廣閱讀無關,因此好多時這些慢讀的書,我都不會在一拳上架發售,我需要保留這種非工作式閱讀的空間給自己。

明:有哪些喜歡的題材或作家?
龐:閱讀的喜好隨着人生的際遇走。高中時挑戰權威讀了不少李敖。大學修電影讀了一點帕索里尼。參與社區劇場的日子讀了很多《受壓迫者劇場》和《受壓迫者教育學》之類的書。遊歷拉美一年前後最愛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之外,還有《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擁抱之書》等等。關心小店和社區經濟的那時讀了幾本柄谷行人,例如《世界史的結構》。推廣本地農業的階段就讀Michael Pollen。做真人圖書館工作則讀了不少Marshall Rosenberg「非暴力溝通」的著作。做社區導賞時期重覆翻閱《考現學入門》、《路上觀察學入門》及畢恆達一系列有關空間的作品。總之人生去到邊就讀到邊。

明:最近在讀什麼書?
龐:近來香港出版了多本閱讀隨筆,包括黃淑嫻《悲傷的日子如何過》、董啟章《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劉偉聰《北狩人間: 餘絲》、還有默泉《廢墟筆記:國安時代讀書報告》等等,都是工作上速讀過的書。閱讀讀書隨筆時常給我一種神奇的感覺,好像我也跟作者一樣讀過了書中分析過的作品,有種短時間內讀了很多本書的幻覺。雖然是幻覺,但自我感覺良好,相信喜愛閱讀隨筆的讀者都有共鳴。近日非工作式的閱讀,就在慢讀星野道夫的《極地的呼喚》。

明:為何選擇讀這本書?
龐:有一天在整理一拳書館的二手書架時,發現幾個月前同事上架星野道夫的《極地的呼喚》原來仍未賣出,立即據為己有。我讀過星野道夫的《在漫長的旅途中》,是多年前一位很投緣的女孩送給我的。我們有點像《情留半天》那種不斷在城市漫步,隨着眼前的風景流動就聊什麼。和電影情節差不多,我們相處只有濃縮的兩天。和電影不同,連唱片舖的情節還未醞釀到,她就回到自己的城市,只留下《在漫長的旅途中》。這本書後來我讀了很多遍,已經不再因為這女孩而讀,而是因為作者星野道夫的魔力。可以偶然遇到同一作者早而絕版的《極地的呼喚》,不用多想就即日開卷。

明:請簡單介紹一下這書,如主題內容或設計等皆可。
龐:作者星野道夫在書店發現一本美國國家地理學會《Alaska》攝影集而對阿拉斯加一見鍾情,很想去相集中的村落看看。於是寫了封信,請求當地人接待。因為不知可以將這信件寄給誰,就在信封寫上村莊的名字,加上在字典中找到村長的英文單詞,就寫下MAYOR, Shishmaref, Alaska U.S.A.,然後寄出。半年後奇蹟地收到當地某個家庭回信願意接待他,就這樣開始了和阿拉斯加的緣份。

往後二十年他像回鄉一樣每年重返阿拉斯加,帶領日本的青少年到訪這土地。星野道夫在協助日本電視台拍攝鄰近阿拉斯加的庫立爾湖期間,不幸被棕熊襲擊而死。他用了一生記錄阿拉斯加自然和人文的風景,讓世人認識這一片淨土,國民非常愛戴這位舉世知名的人文攝影師,遺作展有超過一百萬人參觀。《極地的呼喚》既是阿拉斯加自然風景攝影集(喜愛自然攝影的朋友不要錯過作者另一本書《與時間的河約定》),亦是多年來旅程的遊記,更是考察當地原住民文化的詩意筆記,還收錄他被襲逝世前一個月的日記內容。雖是一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內容份量卻相當可觀。

明:如果要形容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是怎樣的感受?
龐:星野道夫的文字又再一次帶我回到自然和原住民文化的呼喚中,喚醒一連串好像在冰山下久久未有注視過的單純渴望。當目光聚焦疫情、經濟、政治等短暫周期範疇的事件時,很容易會忽視了自然、文明、靈魂等恆久致遠的課題。讀《極地的呼喚》,彷彿就在跟星野道夫一起進入森林,站在已經東歪西倒的圖騰柱前,感受現今世界早已失去的神聖臨在,因為我們以為將圖騰柱放在博物館指定溫度下保存是守護文明的方法。閱讀旅程如同我也在旁聆聽原住民包柏的故事。包柏和很多原住民一樣,在高速都市化中,族人生活變得面目全非之時,有過天天以酒代水來遺忘心靈迷茫的日子。不過自某天起,他好像死人復活般,日以繼夜花了十年時間,憑一人之力修復因為住宅發展而被破壞的古老墓園,讓四處尋找先人墓碑的後人不致看到親人的骨頭四處散落可怕場景。那十年,是包柏的自救,也是為族人的奉獻,其實對多年後遠在香港的我,也是一份無形的禮物。《極地的呼喚》書寫的阿拉斯加,並不是對自然和原住民文明廉價的關懷,而是活在人類世中的我們必要的一趟靈魂反思。用原住民的視角看世界,社會或個人價值的優先次序頓時跟主流的一套有很大差別,讓人思考這些次序是否要重整一下。

明:請分享一句或一段令你印象深刻的內容摘錄。
龐:在一場坐滿來自世界各地博物館專家的會議中,大家起勁談論如何歸還當年富裕國家掠奪了原住民的文物,討論了幾小時「如何定義文物」、「怎樣的文物應該歸還」之類的議題,唯一與會的原住民長老終於按捺不住,向所有人發出以下的詰問:

 「你們為什麼不討論靈魂呢?真是不可思議,可能是因為你們沒有靈魂吧。」

Profile:

一拳書館,位於深水埗大南街,書店以有趣另類的主題上架書籍分類,並實行買書送菜方式支持本地農業,提倡直接支持生產者的消費習慣,另亦會舉辦不同活動講座,推廣閱讀。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