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香港詩人周漢輝在台出版詩集《地納於心》:公屋、劏房、兩餸飯⋯⋯詩人筆下留住怎樣的香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新書推介】香港詩人周漢輝在台出版詩集《地納於心》:公屋、劏房、兩餸飯⋯⋯詩人筆下留住怎樣的香港?

1

香港詩人周漢輝擅長觀微描物,書寫本土基層生活,繼《光隱於塵》歷經得獎和下架的命運後,新詩集《地納於心》跟隨詩人的腳步,越過海峽去到台灣。作為周漢輝在台出版的首部著作,《地納於心》中佔較重篇幅的是詩人的代表作「香港公屋詩系」,另輯錄以香港街道和飲食為主題的詩作。鴻鴻在推薦序中形容為記憶之書:「一個不願香港落入想像,而及時搶救記憶的努力。」它透過詩人的眼睛,呈現了一個怎樣的香港?

公屋詩系代表作 書寫基層哀歌

強調生活感、以生活化語言書寫是本土詩的其一重要面貌,周漢輝亦然。包括詩在內不同形式的創作,在寫社會民生、本土等議題時,容易跌入一個為某族羣發聲的位置,甚至成為空談口號的戲碼。創作者必須戒慎,意識自己站在什麼位置。周漢輝走遍港九新界不同公屋觀察,有熟悉的空間、陌生的街道,寫基層哀歌、房屋問題,卻不是為文造情,沒有刻意慷慨陳義、美化懷舊,不帶獵奇目光。詩作中的實感,興許來自詩人居住劏房多年的切身體會,在信仰與生活的吶喊:「城市的牆已夠緊密/像上帝勤於關門/而馬虎於開窗」(〈密居誌其三〉),也是每天在生活場所發生的日常,密不可分,無論陋屋裏的衝突,抑或輪候房位遙遙無期的絕望。

在「香港公屋詩系」,以書寫公屋為題,周漢輝糅合不同社會新聞事件、文化,像〈我們的快樂時代——屯門大興邨〉伴着流行曲細說女子經歷墮胎與育兒的殘酷青春,以至於詩句所描的空間更加闊,並不流於表面磚瓦,殘破的不只是舊樓宇鐵皮屋板間房,而是城市裏每個飽受生活壓迫折磨的心靈,活成不完整的人。

周漢輝新詩集《地納於心》由二○四六出版社在台出版
周漢輝新詩集《地納於心》由二○四六出版社在台出版

兩餸飯與杏仁霜 香港飲食的想像

同樣地,在「香港飲食詩系」,周漢輝以不同本土飲食入題,實寫的依然是基層社會生活百態。譬如〈兩餸飯〉,他描劃人們擠在餐廳買兩餸飯的光景,「老人們沿路邊排列在聖堂外/像基督提早回來掰開自己」便道出價廉菜單對基層的重要,也從羣眾間勾出安老、住屋問題等民生疾苦。〈炒栗子〉寫街邊炒栗子小販檔,從黑砂和白糖相熔,栗子翻滾的景況,論及生死。同樣談住屋困苦,〈車仔麵II〉更挪用落單紙的分隔畫圈格式,在雞翼尖時菜豬血牛柏葉種種常見配菜後加入「自由/天意/想像」,提問命運更多的別無他選。

詩人在不失對詩藝追求,詩句韻律節奏、結構,以及情感或轉折或婉轉悠長,平實卻深邃,讀來真摯。也許所謂地納於心,是詩人在這片土地承受無法迴避之生活磨擦和壓迫,而他以最大的韌力接納一切。雖說基層生活是周漢輝的親身體會,特別留意到〈菜心〉一詩,更充滿詩人的深情。它寫道已屆中年、「幾乎只擅長寫作」的「我」,再次和母親共吃,咀嚼菜心,是「吃着成長、自立」的家常菜,緬懷過去,末段如此收筆:

「開始書寫本地飲食,不知如何寫菜心
世界跟母親安於疏離,而她沒教我寫作
但疫症初癒也堅持做另一頓飯,餞別我
遠赴的地方難尋菜心,於是我寫下了——」

隨着周漢輝今年移居台灣,換過生活環境,經歷另一個語言文化,對於詩人又會有怎樣的衝擊,往後又會帶來怎樣的創作,絕對值得讀者期待。

書中附有香港畫家楊學德繪畫的屋邨明信片
書中附有香港畫家楊學德繪畫的屋邨明信片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