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發聲】無須盲撐特首 廉署職員靠集會表態:林鄭要解決亂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抗爭時代

【公務員發聲】無須盲撐特首 廉署職員靠集會表態:林鄭要解決亂局

m190801godric-013

反修例運動,愈發複雜,市民連發聲表態,也小心敏感。

向來沉默的公務員,決定今天(8月2日)集會,要求特首解決社會亂局。

「公務員是服務市民的,而非只是支持特首。看到她一直不回應市民訴求,我們才要發聲。」於廉政公署任職的P先生(化名)說。

公務員決意上街去,可是集會前一天,特區政府突發聲明,表明不接受任何衝擊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的行為,「令人誤以為公務員與政府對着幹,製造政府內部分化和矛盾」。同一時間,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羅志光寄出一封《珍惜公務員隊伍核心價值》的電郵予全體十八萬公務員,呼籲公務員「保持團結,以應對目前的壓力和挑戰」。

他不認同聲明及電郵內容。他認為政府不能利用《公務員守則》提及的政治中立來禁止公務員發表意見,這樣是剝削公務員的公民權利。「你可以提醒我們執行職務時要政治中立,但這篇聲明似乎想給出席集會的同事壓力。」

集會前一天,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羅志光寄出一封《珍惜公務員隊伍核心價值》的電郵予全體十八萬公務員。
集會前一天,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羅志光寄出一封《珍惜公務員隊伍核心價值》的電郵予全體十八萬公務員。

與民同行 怎會是政治表態?

「政治中立」指公務員於工作上應一視同仁,不應加入政黨,或以公務員身份舉辦或參加政治集會。下班後,公務員也是香港人,享有投票、集會、遊行等權利。過往,也有公務員工會舉行集會反對凍薪,為何一場與民同行的集會,會惹來爭議?

「其實集會沒有提及反修例、反警暴等議題,毫無政治性可言。唯一目的只是進諫政府,希望特首承擔責任處理亂局,她已經躲起來很久了。唐太宗旁邊也有位魏徵當諫議大夫吧,希望公務員集體發聲,能動搖一意孤行的特首。」

P先生認為公務員的角色只是執行上司派發的任務,並不能左右政府施政,眼看愈演愈烈的示威,他也感無奈。直至最近,有報道指廉署會調查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案,是否有警員瀆職,ICAC才能介入事件。「我們會按既定方式工作」

除了不偏不倚緊守崗位,他們決定積極走上街頭,集體「進諫」。「年輕人不惜一切,有人賠上性命,有人賠上前途,但政府沒有關心過他們。每次有人受傷,首長級官員只關心警察,以及譴責示威者,但譴責不能令示威者退場。特首要做實際的事,例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達到市民的期望。」

言談間,感受到P先生的激動,因為他多次見證政府錯過解決問題的時機。

m190801godric-013

林鄭只想市民輸

早於今年四月底,P先生已開始以個人名義參與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遊行。直至現在,他每次遊行也不戴口罩,「因為這是我的公民權利。」

回想三個月前,商界、法律界,與泛民議員也表達過對修例的憂慮,但政府不為所動。6.9一百萬人大遊行後,林鄭月娥依然堅持要在立法會二讀草案。當時P先生覺得很震驚:「為何延遲都不行?是否默認和平示威根本沒有用?」

6.16二百萬人遊行後,林鄭有嘗試以「暫緩」修例作讓步,但P先生認為已經太遲。警方與民眾已形成敵我關係。防暴警粗暴驅趕市民,示威者硬食各種子彈,加上黑社會的白色恐怖,民怨一發不可收拾。「六月初,市民只要求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但現在的訴求變得更多,要求調查警方濫權,甚至重提雙普選。」

教他憤慨的是面對亂局,特首只懂消失。「她只懂推警察成為人民公敵,然後讓警察打贏市民,她想示威者輸,跟2014年兩傘運動一樣,以為最後清空了街道,社會就會回復平靜。」但事實證明,今次羣眾抗爭的決心比五年前強得多。

由六月至今,香港人多次上街遊行,但政府依然無視民意。
由六月至今,香港人多次上街遊行,但政府依然無視民意。(攝︰梁俊棋)

無懼打壓 公務員要發聲

P先生不滿現屆政府施政,但作為公務員,一直只能以個人名義表達不滿。今天,公務員團結起來,歷史性不是為了薪酬發聲,一同向政府首長級官員強烈呼籲,促請政府正視民意。然而換來的是政府強硬的警告,而發起人之一的顏武周,亦在網上不斷被攻擊及騷擾,也遭到投訴。

決定參與公務員集會前,P先生有考慮過,出席集會會否被上司認到,繼而被秋後算帳,亦擔心影響公眾對公務員的觀感。「雖然我知道自己工作時中立,但可能市民已經覺得公務員有政治立場,這是印象問題。我當然不想影響工作,但每一個普通人都有義務發聲,真的不能再怕。」

眼看香港人由四月起多次表達訴求,政府依然無動於衷,公務員作為公僕,怎能再躲起來?「香港市民已經遊行過很多次,不斷要市民走上街頭,已反映管治差勁。」公務員作為政府體制的一分子,也忍無可忍。「雖然集會過後,林鄭也未必回應,但現在已經不能再想集會有沒有用了。」在社會對政府完全失去信心前,公務員也有責任站出來。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抗爭時代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