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學生如何改變一間學校?自己教材自己預備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非華語教育

十個學生如何改變一間學校?自己教材自己預備

學校將美術科的儲物室改建成非華語學生的抽離班課室,辛嘉華老師亦有花心思佈置環境,壁報板上都是學生的貼堂作品。

「學校不是太多非華語學生,我可以專心讀書。如果有巴基斯坦或印度裔,我很容易與他們吵架。」這句說話,出自同為巴基斯坦裔的中四學生Sarosh的口中,聽起來叫人有點哭笑不得。她就讀的小學是濃度甚高的非華語學校,她不喜歡上課時同學總是一片嘈吵。

升中時,Sarosh聽說身邊朋友介紹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說是英文直資中學,雖然每月要收二千六百元學費,但是校風良好。Sarosh的爸爸因為沒有正式畢業,找工作時經常碰釘,所以十分着緊她的學業。就這樣,Sarosh成為聖道迦南書院第一屆公開招收的非華語學生。

Sarosh有份挑選中學,她認為華語生比例較高的校園,有助她專心學習。
Sarosh有份挑選中學,她認為華語生比例較高的校園,有助她專心學習。
Diplreet 正在讀中三,他認為學校的非華語學生比例較低,加上小班教學,有助學習中文。
Diplreet 正在讀中三,他認為學校的非華語學生比例較低,加上小班教學,有助學習中文。

牽一髮 動全身

創校十七年,聖道迦南書院一向錄取華語生為主。不過,因為是直資學校,經常有跨區學生報讀,每屆也會收到一兩個非華語生查詢。五年前,學校決定招收非華語學生,設立小組籌備一年,於二〇一六及一七年度正式收生。一開始,學校就決定由中一級開始建立,希望能夠集中資源照顧非華語學生。

「學校都是因應資助額,決定招收幾多個學生。」副校長劉振波說。學校希望聘請至少有三至五年經驗的老師,教導非華語學生。通常一個語文老師可以教三個年級的學生,假如學校將來六級都有非華語學生,單是聘請兩個老師已經用盡撥款金額。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收生時主要錄取能夠閱讀和聆聽基本中文的學生。

「十個學生看似人數不多,但是背後要動員全校協調。」統籌非華語學生小組的李燕芳老師說。例如訂飯,需要加入清真菜式的選項;例如出通告,需要中英並用。課程上,生命教育和聖經科的老師需要重新設計課程,避免教學只是以基督教的角度出發。今年家長日,學校增設了即場翻譯服務。

劉振波(左)和李燕芳(右)分享招收非華語學生的經驗,認為老師和華語學生在過程中也有得着。
劉振波(左)和李燕芳(右)分享招收非華語學生的經驗,認為老師和華語學生在過程中也有得着。

四年經驗下來,李老師認為非華語學生的比例,維持於百分之十會比較理想。「以學生為本的話,低濃度比例有助營造環境,鼓勵非華語學生多使用中文溝通,投入本地文化。」李老師說。

學校每班學生大約三十五至三十八人,因應非華語學生的語文能力,學校安排他們於中文、通識及生命教育課抽離學習。為了方便行政安排,非華語學生都編在同一班,同班同學的英語水平比較高,有助雙方交流。

中文寫作可以畫漫畫

辛嘉華是中文科老師,負責教授校內的非華語學生。雖然每次上中文課只有八至十個學生,辛老師要做的預備工夫,比一般華語生的課堂還要多。設計給華語學生的教學活動,一般可以長達二十至三十分鐘,但是非華語學生需要逐少逐少學中文,老師需要設計多個教學活動,每個五至十分鐘,非華語學生才能更易掌握知識。

羅嘉怡認為,教材貼合非華語生的經歷,有助學生投入學習。學生創作故事書,過程中可以運用語文,出版可以提升學生自信,同時為老師提供教材,一舉多得。
羅嘉怡認為,教材貼合非華語生的經歷,有助學生投入學習。學生創作故事書,過程中可以運用語文,出版可以提升學生自信,同時為老師提供教材,一舉多得。

「他們喜歡表達自己,要多給機會發言或者寫黑板。」辛老師說,非華語學生怕悶,就連小遊戲都要經常換。「今日玩完bingo,明天又玩bingo的話,學生一定嫌悶。」其實,又有哪個學生不怕悶?

辛老師在大學本科畢業之後,曾經跟隨羅嘉怡博士做研究助理,因而接觸到非華語學生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更投入學習,他會自行編寫教材,以非華語學生的生活作為文章背景。

添置課外書時,除了介紹香港文化的主題之外,他也會引入少數族裔主題的圖書,《逃離敘利亞》一書深受非華語學生歡迎。「寫作時,我甚至會讓學生先創作漫畫,讓我了解故事大意,才教導他們變做文字。」

學校將美術科的儲物室改建成非華語學生的抽離班課室,辛嘉華老師亦有花心思佈置環境,壁報板上都是學生的貼堂作品。
學校將美術科的儲物室改建成非華語學生的抽離班課室,辛嘉華老師亦有花心思佈置環境,壁報板上都是學生的貼堂作品。

學生為自己預備教材

對於非華語學生而言,學習中文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形、音、義」三者割裂,不似英文般見字識讀。八年前,辛老師擔任羅嘉怡博士的研究助理時,曾經參與構思一個多媒體語言學習平台。今天,語言學習平台mlang已經推廣至多間學校,辛老師也有採用。

「學生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創立手機程式和網站,有助吸引學生使用平台學習語言。」羅嘉怡說。mLang的概念是為了協助非華語學生,建立自己的詞彙庫。老師可以按教學主題,要求學生提交詞語卡。

有一次,辛老師以賣物會作為主題,要求學生在備課時決定三項想要售出的物品,上傳圖片至mLang平台,學生需要同時用文字和語音信息簡略形容物品。同學們提交的物品千奇百趣,有黑金色波鞋、綠白色間條上衣,還有長褲、帽子等等,有人拍照,有人畫畫。上課當日,辛老師將學生的詞語表列印出來,在課堂上即席舉行賣物會。「學生同我講價,連我都覺得好玩。」辛老師說。

羅嘉怡表示,意義學習在於學生得到大量「可理解輸入」。mlang語文學習平台的設計,利用相片、手寫和錄音功能,協助非華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詞彙。
羅嘉怡表示,意義學習在於學生得到大量「可理解輸入」。mlang語文學習平台的設計,利用相片、手寫和錄音功能,協助非華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詞彙。
老師亦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程度,同步為學生提供新詞彙。
老師亦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程度,同步為學生提供新詞彙。

「學生有份為自己出教材,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學習。」羅嘉怡說。出現在生活環境的大小事物,例如是身邊的同學,都能成為詞語卡的主角。遇上不懂得用文字表達的物品,學生可以拍下相片向老師請教。每一個詞語屬於「可理解輸入」,學生更易掌握,有助加深印象,老師不用單打獨鬥出教材。

mLang設有貼堂功能,寫得好的詞語卡會得到星星,而且全部學生都能「收藏」。每次有人貼堂,他們的戶口會自動新增貼堂的詞語卡。一變四,四變十二,背後原理是希望倍大同輩帶來的學習效能。

劉國張博士應羅嘉怡博士邀請,加入mlang的團隊,親自到校教導老師使用平台,以及設計校本教材。「今時今日的老師需要改變心態,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能力為先,不斷調整教材。」他說。

「教學法是以不變應萬變,無論學生的程度如何都適用,最重要是老師能否活用。」羅嘉怡說。「不然,再活的工具和教材,都可以被老師用死。」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非華語教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