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護老者】八十八歲的照顧者 廿四小時 終年無休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高齡社會

【難為護老者】八十八歲的照顧者 廿四小時 終年無休

f3

無論申請哪種社區照顧服務,家屬往往是最貼身的照顧者,責無旁貸;但日子久了,又有多少困窘和無奈呢? 照顧者普遍忘記自己太勞累,幾乎 burn out。

照顧者老化速度較常人高四倍

有研究顯示,照顧者因長期承受壓力,老化速度較常人高四倍,健康也 會較差。綜合及英國研究數據,家屬 患上抑鬱症比例高達60%,比末期肺 癌患者抑鬱比例更高,其中70%表示 有心理壓力,50%情緒受到困擾,免 疫系統較差,對於疫苗注射的反應有 效率也比常人低一半。另外,由於配 偶照顧者年紀較大,身體狀況更易變 差,死亡率比同年的非照顧者高出 63%。不過,三分一照顧者沒有尋求 協助。

明愛曾調查發現,受訪護老者有三成 八人感到輕微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 及焦慮,超過三成二人感到有輕微至 非常嚴重程度的壓力。受訪者認為, 他們最需要得到的三項支援,分別是 護老者現金津貼、體弱長者交通接送 安排,以及護老者輔導服務。

蔡先生今年八十多歲,一月時看了老人科,二月頭又要去驗血糖、看腫瘤科,三月檢查心臟起搏器,五月又是老人科…… 最令老伴梁女士頭痛的,是他不肯安分吃藥―每天要提醒他吃四次藥,有時候無動於衷,無論說多少次都會忘記。「壓力真是大到要看精神科了!我是護老者,但我也需要別人照顧!我只能盡力,無法每時每刻盯住他。」

一副老骨怎樣照顧另一副?

蔡先生不小心摔倒了送入醫院,半夜打十幾個電話給老伴吵嚷着要離院。「叫他坐,他就走。」結果要被姑娘綁起來, 回家已經忘記曾經住院了。「比照顧小朋友還辛苦。」

「不是他看醫生,其實是我看才對!醫生問什麼,他都說不記得!」蔡先生愛吃東西,一餓就容易發脾氣。一不留神,可吃下整個蓮蓉包。醫生卻說要戒口,梁女士為此感到無奈。「平時在長者中心吃東西,已經清淡無比,還要戒什麼呢?」 她曾遇到一位體貼的老人科醫生,說了一句:「這麼大年紀了,既然他喜歡吃就讓他吃吧。」便令她感到舒懷。

梁女士說:「壓力真是大到要看精神科了!我是護老者,但我也需要別人照顧!我只能盡力,無法每時每刻盯住他。」
梁女士說:「壓力真是大到要看精神科了!我是護老者,但我也需要別人照顧!我只能盡力,無法每時每刻盯住他。」

73歲的梁女士自己亦需要看骨科,走路時雙腳有點不平衡。但她拒絕用枴杖,擔心一旦依賴,行動力就廢了。雖然驗出有青光眼,但對她來說並不礙事,倒是骨頭退化令她死去活來,特別在70歲以後,退化速度愈來愈快,「愈來愈矮」,由原來的155cm突然就剩下153cm,最近一次更降至152.7cm。她以前最愛到郊野公園觀鳥,曾是導賞員,現今關節痛得不想走,甚至晚上會痛醒,只能輾轉反側,頻頻去廁所。「和別人說自己痛又有何用?」她原本需要做手術,但為照顧丈夫而抽不出時間。本來每個星期要做兩次物理治療,亦因而無暇參加,變成只每個月一次。

「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我只能等上天派請帖,等待到油盡燈枯那一天。」梁女士嘆着氣,與老伴一起走向巴士站……

她的關節痛得不想走路,「和別人說自己痛又有何用?」
她的關節痛得不想走路,「和別人說自己痛又有何用?」

廿四小時   終年無休

八十八歲的吳兆榮是每天二十四小時、終年無休的護老者。

吳兆榮1946年隻身來港謀生,歷盡滄桑,住過山邊木屋,做過校工、小販、製衣……在鞋廠做工人時曾車斷了三隻手指。自從九十年代,他一直在社區組織協會做義工,又是香港老人權益聯盟幹事,二十年來無數次上街遊行示威、到立法會抗議請願,爭取生活金、全民退保,平日更四處探訪基層老友記,不斷為貧弱老人發聲。「雖然不滿意現在的老人福利,但也好過沒有!」

吳兆榮包攬所有家務事,照顧太太終年無休。
吳兆榮包攬所有家務事,照顧太太終年無休。

過去,他和太太林連愛分隔兩地三十年,好不容易才申請到太太來港團聚,此後形影不離。「我去哪,她就去哪。」吳太2009年突然中風,左邊身失去了知覺。好幾次吳伯在廚房做飯,吳太自己跌倒了。「她忘了自己不能行!」他只好看得緊一些,時刻陪着。

得見成效

每天,吳伯都比太太早起牀, 加熱隔夜菜或者麵包當早餐, 聽着收音機等太太睡醒一起吃。她醒來後,他便協助她穿衣服、扶進出洗手間 、記錄二人血壓、準備好飯後吃藥……

(上) 兩夫婦每天量血壓看是否過高 (下) 吳伯仔細記錄,林連愛血壓穩定,他自己反而時時偏高。
(上) 兩夫婦每天量血壓看是否過高
(下) 吳伯仔細記錄,林連愛血壓穩定,他自己反而時時偏高。

現在,吳伯隔天買一次菜,大部分時間都吃剩菜。「煮飯無癮,口淡淡,食什麼都無味。」痛風加膽固醇過高,很多東西不能吃。加上嘴裏只剩下幾顆壞牙,鬆動到咬不了,吃東西近乎直接吞嚥,有時候甚至得用熱水灌下去。「沒辦法!無時間,去九龍塘拔牙後又要去油麻地鑲假牙,去一次還不行,凌晨四點,天沒有亮就要去排隊。免費的總是爭崩頭啊!」

每天吃的都是剩菜,營養欠佳。
每天吃的都是剩菜,營養欠佳。

吳伯每隔幾個小時就要為太太搓揉和伸展四肢……牀邊的上肢運動滑輪是他自己安裝的。「我希望她多走,而不是坐輪椅。」他90度彎腰給老伴穿鞋,推她出去散步,每日至少出去兩次。

吳伯自己研究並安裝的運動裝置
吳伯自己研究並安裝的運動裝置

到了樓下,吳太就變得活躍。望着鳳凰木、九重葛,還有洋紫荊在枝頭絢麗着,吳伯說: 「出院後無人教走路, 六個月的黃金期,也無人上門幫做物理治療,我知道中風一定要動,怎麼辦?六神無主,唯有自己摸索,又問問街坊。邊做邊學,壓爆老薑給她擦身、驅風,幫她活動筋骨,慢慢就學行路!」在他的照料下,太太從半身不遂到能夠用枴杖慢行,這一點頗讓他自豪。

「他二十四小時照顧我,很辛苦!」沉默寡言的吳太康復心切,總是用右手拉曳毫無知覺的左手。

吳伯時不時起身為太太伸展中風的手,希望她不再惡化下去。
吳伯時不時起身為太太伸展中風的手,希望她不再惡化下去。

無法依循的專家贈言

吳伯日漸力不從心,看上去頗為憔悴。未經過培訓的照顧者通常會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照顧家人,有時候甚至自己也容易受傷。應記者之邀,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與物理治療師李詩詠、職業治療師劉德宏一行探訪吳伯。

「阿婆左腳中風,為何右腳走不動呢?」梁醫生一眼看出端倪。

吳太出院後沒有接受復康運動或行路訓練,「她的重心轉移不足,墜向了未中風的一個邊了!拖着腳,像蟹一樣打橫行!」梁醫生說,如果經過訓練,順序應該是先出枴杖、踏出中風的左腳、最後邁出右腳。而吳太走路卻是先左腳,再枴杖。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攜同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一起探訪這對老夫婦,提出改善居家安全的建議。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攜同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一起探訪這對老夫婦,提出改善居家安全的建議。

「確實不夠睡!」吳伯對大家說,每晚要起身三次扶太太去廁所,醒來有時候卻再睡不着。「夜晚兩個人一起頻密起身,有危險。」

梁醫生提醒。李詩詠又發現,吳太有點脫臼。「扶她時,不要抓住手臂借力,如果大力抽起她,會很容易脫臼。」劉德宏則觀察到浴椅放置的位置有跌倒風險,建議用屋內另一張。

幾位專家臨別前給了建議:吳伯可考慮送太太去日間中心接受訓練,這樣他每個禮拜便有幾天可以放假鬆口氣;將不需要用到的家具考慮扔掉,令屋子寬敞一些,便於走路;亦可在牀邊擺個便椅,晚上二人便不用折騰着去廁所;長期坐輪椅對腰背不利,應該添置一張穩固合適久坐的椅子;吳伯為太太穿鞋時也應坐在矮凳上,以防自己腰骨痛……

職業治療師建議吳伯在協助太太使用洗手間時,要向扶手借力。
職業治療師建議吳伯在協助太太使用洗手間時,要向扶手借力。
醫生認為,以吳伯的年紀,經常屈身彎腰為妻子穿鞋, 容易造成勞損受傷。
醫生認為,以吳伯的年紀,經常屈身彎腰為妻子穿鞋, 容易造成勞損受傷。

幾天後。記者再探訪,吳伯告知,經過思量過後還是決定不去申請「暫託」。「上午十點多去,下午兩點多回來,還不是我接送她嗎?我還是哪裏也去不了。愈是不能動,就愈要動啊!可是一到長者中心就像一件貨運,不能動了,誰幫你移動呢?像軟禁一樣受罪!現在家裏,我還有能力照顧,隨時可以下樓,聽下鳥叫,看看樹木,散步一個小時回來就睡,休息夠了又可以去散步,好自由!」吳伯語氣堅定。

「有親人照顧,還是踏實些。」吳伯不敢想像日後要與太太分離、入住老人院的現實。「我參觀過老人院,更像坐監。你說想小便,阿姐會說等一陣,然後幾個小時都不會來。那麼多人要照顧,誰理你?每個人入了老人院都很賤,跌死的多!」說到建議使用便椅,吳伯認為幫助不大。「即使蹲便椅,還是要我扶她下牀,既然醒了,那還不如扶她多走幾步去廁所!」

儘管現在有社區照顧服務包括每個禮拜為吳太沖涼兩次,清潔家居每個月一次,物理治療每半年一次,但吳伯最需要的,是有專業人士頻密上門教吳太做運動,其他,「真的不敢奢求。」一場春雨過後, 吳兆榮痛風發作,手腫腳腫,無力外出買菜,又無力扶太太,記者登門時,他無法做飯,家中冰箱也彈盡糧絕。兩老只好喝了一天牛奶。經歷這措手不及的境況後,吳伯後來添置了不少通心粉應急。

每天輔助老伴練習走路,腳步蹣跚,但是安心,畢竟是自己親自關顧着。
每天輔助老伴練習走路,腳步蹣跚,但是安心,畢竟是自己親自關顧着。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高齡社會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