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系列】 糾結的照顧關係(下):如何照顧難相處的父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護老系列】 糾結的照顧關係(下):如何照顧難相處的父母

01.06.2020
李晴芳
k171108siu-103

有一種護老者的壓力,來自與年長父母之間又愛又恨的關係。照顧工作有時很貼身,受傷的人很容易被觸動情緒,勾起新仇舊恨。

有些成年子女從年輕時就覺得自己的父母很難相處,所以長大後一直與父母保持距離;但當父母老弱需要照顧時,子女才發現彼此相處上的老問題不但從沒消失,更可能因為父母老來的不安失落而越趨嚴重,令照顧工作猶如在佈滿地雷的區域步步為營地進行,彷彿彼此的衝突會一觸即發。

不時聽到護老者抱怨:

「反正從小到大,我做哪件事他是順眼的?他總是愛挑我的毛病,我做甚麼都錯。」

「每次媽又替哥哥說話,我就火大。她究竟要維護他們到甚麼時候?有沒有當過我是屋企人?」

「我不是不想照顧,但實在是受不了。媽又打電話來不斷的罵我不理她,我覺得她需索無度,簡直是情緒勒索。」

「每次去探望他之後,我整個人幾乎被掏空。」

1

難纏行為源自焦慮不安

美國高齡照護組織創辦人葛瑞絲‧雷堡及芭芭拉‧肯恩在兩人撰寫之《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中,形容一些年長父母可能飽受人格障礙之苦,以致有下列表現:

  • 典型的依賴人格,希望子女隨傳隨到、時刻相伴,一丁點瑣事都要仰賴他人
  • 老是潑冷水,喜怒無常,看事情傾向負面及挑剔,滿腔怨言,批評別人毫不留情
  • 唯我獨尊,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對他人的需求無視
  • 利用罪惡感操縱他人,以被動舉止脅迫他人

一些難相處的長者,可能在生命中經歷過重大創傷、失落或被遺棄的經驗,這些痛苦可能令他們在脆弱的晚年產生孤寂、自卑和焦慮感;他們無法自己處理這些情緒,於是不由自主地透過一些難纏的行為尋求安撫。換言之,長者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未必是出於他存心和你作對,而是因為那是他終生的防禦機制。他將所有的力量用來保護受傷的自我,以致無力去在乎他人。其實,一直受不穩定的情緒主宰,他們的內心也很難受。

你有設限的權利

子女需要明白,你已是個成人了,可以選擇主導而不是被掌控。你無法為父母的感受負責,也無法成為他們的拯救者;不需要強迫自己有求必應,這只會榨乾自己。當對方一旦偏執起來,行事根本就不是出於理性,跟他說理無異於緣木求魚。與其耗費心力改變對方或與他爭論,不如先嘗試改變自己。畢竟,我們理當比父母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面對難相處的父母,懂得設定界線非常重要。先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或底線,清楚告訴對方哪些事你能做到、哪些事不能,然後堅持原則。這需要沉著冷靜,最大的挑戰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立即啟動防禦模式,隨對方的負面情緒起舞。情緒是有傳染性的,所以請保持正面與坦誠,展現同理心,認可對方的感受,溫和地回應。例如:

「我明白你很失望。我也希望如你所願,但這次我實在沒辦法。」

「我理解你感到不好受。也許你是對的,不過我只能盡力而為。」

「我知道你掛念我,常常希望我在身邊。謝謝你說出你的感受。可惜暫時每星期過來一次已經到我的極限了。如果稍後有空間,我再試試看。」

「我希望你明白,我不可能辭職照顧你,如果你不斷把工人姐姐趕跑,我無法保證馬上可以請到另一位,中間你可能需要暫住院舍數個月,希望你體諒。」

若遇到阻力,不要泄氣。為避免正面交鋒,當對方情緒爆發時,少說為妙。可以深呼吸,「嗯」、「喔」表示聽到,再重複你的打算,明確守住底線。若實在受不了,可以不置可否,或說「抱歉我需要一點時間考慮,稍後再跟你談。」

要不卑不亢地面對難相處的父母確實不易,也許更難的是接受對方可能永遠不會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然而,若我們願意理解父母的限制,同時努力捍衛自己的情感自主和自由,這過程便會帶來成長和療癒。

參考資料:

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 (2018)。劉慧玉譯。《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出版:橡實文化。

琳賽‧吉普森 (2020)。劉凡恩譯。《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出版:橡實文化。

撰文:李晴芳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註冊社工。如有護老方面的疑問或經驗分享,歡迎電郵至cp@ssd.salvation.org.hk

李晴芳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