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系列】護老者的照顧學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護老系列】護老者的照顧學問

01.04.2021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示意圖,非當事人 (攝影:李浩賢)

筆者偶爾會聽到一些護老者指責「家人不合作」、「家人固執」、「家人和她作對」等。但同時亦有護老者在應付工作時,又可以將家人照顧得妥當。這是因為個別護老者的情緒智商(EQ)較高嗎?還是因為他們知識掌握得特別好?最後發現護老者的獨特性格和在照顧上的固有信念,才是左右他們的照顧質素及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希望藉以下兩個護老故事,分享護老者的性格和信念如何影響他們對身邊長者的照顧模式。

示意圖,非當事人 (攝影:李浩賢)
示意圖,非當事人 (攝影:李浩賢)

母親的不理性

「我十分氣憤,為什麼媽媽以前那麼能幹,能夠明辨是非,現在連這些小常識都不懂 ? 明明我買了鈣片給她吃是為她好,她卻不領情,更令其他家人擔心起來。我鼓勵她稍作運動,也主動陪她,但她就是整天躺在床上,連爸爸也對她的狀況表示擔憂。」阿儀說。

阿儀為人盡責,認為做人應該要對自己負責,把自己的健康照料好是基本功。對她而言,吃鈣片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對長者健康好,可以補充骨骼裡的鈣質,對母親的健康百利而無一害。但母親就是不想吃,認為自己的骨折情況隨着時間久了便會自行癒合。「我只是想她康復得更好更快而已,我絕對是為她好,難道我會害她嗎?」阿儀認為自己對母親的照顧安排是正確的,甚至搬回母親家暫住,以更「貼心」和全天候的看顧方式,讓母親明白自己做的一切只是為她好,結果此舉反令母女關係變得更緊張。阿儀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深信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均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會有任何錯誤的。然而,從母親看來,這些盡心安排卻是不斷給她施壓的行動;當阿儀發現母親不配合自己的照顧期望,便變得更緊張,不斷要求母親跟從。阿儀曾因母親不能達到期望而變得沮喪,甚至將母親置之不理,影響了母女關係和照顧質素。

筆者與阿儀傾談及分析後,終讓她了解到自己的 「信念」:她是有要求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要盡責,認為怕事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她最後了解到母親的不合作和所謂「怠惰行為」挑戰了自己既有的強烈信念,所以經常感到嬲怒;而沒有從母親的角度了解其想法,亦令到她漸漸成為母親眼中「管束自己」的女兒,影響母女關係。

家人小題大做

「在我眼中,爸爸正常不過,人老了難免會性情生變,不用大驚小怪。讓爸爸活得自在較重要,不用刻意給爸爸訪尋各種治療方法,我不想他辛苦,隨遇而安較好吧!」阿鳳說。

阿鳳單身,有兩位哥哥和一位姐姐,現時和八十多歲的父母同住,負責日常照顧工作。「我讀書最少,成就比兄長及姐姐低,我人生沒有特別要求,家人安好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阿鳳半年前發現父親出現健忘問題,例如忘記關爐火等,惟母親表示這是正常老化現象,也表示不用「小題大做」。直至有一天父親在居所附近迷路,經家人四出搜尋後,最終尋回父親,這時,阿鳳才驚覺父親的認知能力退化不少。「我無能力處理,兄弟姐妹成就高,他們比我能幹,他們若有想法便會提出。」

阿鳳自認是和諧主義者,不喜歡與人衝突,不主動提出意見,也傾向信服他人的想法和決定,尤其尊敬兄長和姐姐,她的信念是家人的能力比自己高,自己在家中只需扮演支援者的角色便足夠,期望由家人擔當決策者。故此,縱然自己一早察覺父親出現認知退化問題,但她沒有向家人作出提醒。雖然父親身體狀況的改變,並沒有直接影響她和父親的關係,但試想若她盲從他人,見到端倪也不事先提醒,為保和諧而不提出意見的信念持續的話,漸漸會變成慣於依賴別人;甚至當遇到危急關頭時,未能即時作出緊急決定,忽視了父親的需要和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機。

做個輕鬆的照顧者

誠言,護老者沒有一種「性格」及「信念」是完美的,亦沒有對與錯。當你感到被接受照顧者冒犯或因他們而動氣時,或許正是反映你的固有信念受到挑戰或動搖;又或你會否完全依賴家人作照顧決定,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及別人? 若要突破以上困局,筆者建議護老者可嘗試多作自我覺察和探索,檢視自己的性格和所持的信念其背後意義和價值,以及有機會引發的問題,並嘗試從被照顧者角度出發理解其需要。我們不難發現自己的限制,並能找尋與被照顧者的互動點,以釋出空間和智慧把相關的照顧知識和技巧運用出來,令我們能給予被照顧者更適切的照顧,與他們相處更融洽,使照顧變得輕鬆及有質素。

救世軍護老者服務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