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墟口述歷史】「時間唔等人」 社區組織「貢想」修補西貢消失了四十年的歷史碎片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西貢墟口述歷史】「時間唔等人」 社區組織「貢想」修補西貢消失了四十年的歷史碎片

%e5%9c%96%e8%bc%af_1200x800-ada-%e7%9a%84%e8%a4%87%e6%9c%ac-3

歷史的話語權,近年成為熱烈討論的公共話題,同時也有人身體力行,用民間視角,書寫歷史。

西貢社區組織「貢想」創辦人之一何潔儀(Carol)早年發現,西貢一九四〇至一九八〇年的敘述空白,三年前開始與「貢想」骨幹成員李菁(Kathy)及義工團隊蒐集歷史資料,並訪問街坊。經數年集結,「貢想」今年出版《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一書。過程中,有人發掘社區不同角落隱藏着歷史痕跡,有人與街坊成為好友,獲信任托付傳承百年招牌,有人與素未謀面的家族親戚重建關係。

Carol在書中的編者話寫道:「歷史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進步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面向未來,而是為了讓人不要不理會破敗的過去。因為要想讓未來產生新的關係和進步,我們必須或只能重新回頭、修補過去的碎片,才能為未來有想像和盼望。我很喜歡香港,家住西貢,希望與在地街坊一起回頭尋索、修補過去的碎片,從而了解社區,並學習更珍惜這地方。」

訪故舊 憶故人 「何西成」三個字的來龍去脈

訪問那天中午,我們相約在西貢海傍街轉角一間咖啡店等候。Carol走過來的時候,手上捧着一個由毛巾裹着的「東西」,小心翼翼得很,一走近咖啡店的戶外桌椅,她便慢慢彎下身子,放下她珍而重之的「東西」。

她坐下來,一邊調整呼吸,一邊急不及待處理「它」。褐色毛巾下的「它」,是厚厚的氣珠紙,她從布袋中取出剪刀,剪開一層層氣珠紙。氣珠紙下的金色嶄露頭角,剪刀向下走,粗糙的線條、勾勒清晰可見,原來,「它」是一副金漆招牌。這副金漆招牌,由三個中文字組成,合起來名叫「何西成」。「何西成」金舖由一九五O年在西貢墟經營,至一九九七年,結業後,招牌一直由何太——劉妙怡保管。

 

數年前因一次機緣,Carol認識了何太。何太一九四九年隨丈夫從廣州逃難到香港,再輾轉到西貢,重開其丈夫家族的金舖生意。熱愛歷史的Carol遂向何太了解更多西貢的歷史,那時何太雖已九十多歲高齡,仍滔滔不絕地說起往事。後來,何太便成為Carol開始「記憶傳承」計畫的首批受訪者,而這副招牌是何太在過去兩年與Carol多番交流、訪問後,轉贈給Carol,托付她承傳下去。

Carol說,這副招牌是何老爺一九二十年代在廣州經營金舖起家時,在廣州製造,「何西成」的金漆招牌由百年樟木造成,面層上閃爍金箔是經過微熱熔工藝貼上。即使逃難再艱辛,何老爺堅持跨山涉水帶着招牌,來港後落戶西貢市的金舖亦一直沿用此招牌,並定期請師傅用純金箔翻新。金舖至今已結業二十多年,何太一直妥善保管招牌。

物輕,情義重。因為疫情,Carol跟何太的訪問歷時兩年。認識不過幾年,受托付百年招牌,Carol說,感受到何太對她的信任。「這件百年古物承載着她家族的故事,她將招牌托付給我,是相信我珍視歷史,會好好傳𠄘。」訪問後,Carol也繼續與何太保持聯絡,有一天,Carol如常上門探望,她記得那天還帶了一盒藍莓,抵達後才得知何太已過世,她頓成淚人。

「Carol一直跟我說,時間不等人,要做快啲,許多街坊年事已高。」在旁的Kathy說。確實,時間真的不等人。去年底,她們有三名受訪者已去世。幸好,她們、他們都沒有放棄,記低了、說出了自己的故事。

何潔儀(Carol)(左)從何太手中接過這副金漆招牌後,現時只會因應特別場合才帶出外。那天,訪問過後,Carol與李菁(Kathy)也自拍留念一張。Carol特意相約我們在「吉祥樓」的地舖咖啡店拍攝,因為這裏是「何西成」金舖由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二年營業的位置,而何太多年以來居住在樓上。
訪問當天,何潔儀(Carol)(左)特意相約我們在「吉祥樓」的地舖咖啡店拍攝,因為這裏是「何西成」金舖由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二年營業的位置,而何太多年以來居住在樓上。Carol從何太手中接過這副金漆招牌後,現時只會因應特別場合才帶出外,那天Carol與李菁(Kathy)亦自拍留念。

「那年代很刻苦,不知為何他們說出來,很開心!」

眼前這兩名女士,將她們連在一起的,除了「貢想」,原來還有「歷史」。不過,她們愛上「歷史」的進程就很不同。

Carol大學時修讀歷史,十多年前搬到西貢後,因希望多了解居住地的歷史背景,認識了同樣熱愛西貢區的街坊們,曾參與過西貢區的城市規劃,後來成為創辦「貢想」的其中一員。研讀西貢歷史期間,她發現西貢區一九四〇至一九八〇年的歷史被遺忘,坊間不論官方或民間也甚少有記載,她想幫忙填補那個空隙。

她引述班雅明說法,我們必須「修補過去的碎片」,才能擁有進步的未來。

自詡「好鍾意西貢」的Carol說:「只要人可以跟歷史接連,連結之後,起碼大家知道彼此是有關聯,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就是這樣培養出來。」

由三年前的「不能拖」,Carol開展計畫有明確目標,那麼同伴Kathy又怎樣想?

「一開頭我覺得歷史很悶,大家都覺得係,訪問長者都沒有甚麼特別。」Kathy直言,她高中曾修讀歷史,死背歷史,尤其近代史,令她討厭,直至這個項目,才真正喜歡上歷史。訪問過後,她發現長者對生活的看法原來很有趣。

「其實他們那個年代,我們就這樣聽覺得很黑暗。經歷過打仗、戰後重整、最強颱風溫黛,所有東西遭破壞。其實整個年代很刻苦,但不知為甚麼他們說出來,他們很開心。所以我最後寫感言的時候,我寫了,究竟是他們美化了回憶,還是回憶充實了他們。我相信兩者是並存互補。」(編按: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二戰後最強颱風——溫黛襲港。當年這個十號風球令超過180人喪生或失蹤,七萬多人痛失家園。)

Kathy認為,口述歷史一般訪問小人物,他們總認為自己沒甚麼值得記錄,然而在敘述過程時,協助他們整理回憶,他們亦感到自己的生命故事被聆聽。她比喻,每人就像一粒粒繁星,當零碎的回憶集結一起,加上如觀星者的訪問者記錄下來,集各人之力,拼湊出屬於大家的民間歷史。「過程尤如theraphy(治療),從說故事到療癒。如此美事,應該一直做落去吧 !」Kathy在感言的最後一句寫道。

「記憶傳承師」找到了自己與受訪者「相連」的族譜

進行這個項目時,Kathy還有一個意外收穫。Kathy自小在西貢長大,她曾從父母及一些親戚口中得知,西貢的一名李姓「祥記棧」雜貨店店主是親戚,不過一直沒有聯絡,直至數年前的一天因計畫她到店裏拜訪,人稱「義叔」的店主與其長女直接說出他們的關連,他們便重新「相認」。

「他們說得出我是誰,很神奇!」當他們釐清族譜後,發現那位年屆九十五歲的李秉義「義叔」,竟是Kathy的同輩,他們的爺爺為兄弟,二人為先祖李先廣的第四代。

李氏家族多年來在西貢墟有眾多產業,其痕跡至今仍四處可見。Kathy先祖李先廣當年開設的「泰盛棧」於一九一六年發起重修西貢天后廟,天后廟現時的正門入口,仍刻有「泰盛棧敬献」;「吉祥樓」亦以李秉義父親李吉祥命名。

 

由記錄社區歷史,到發現自身與成長地千絲萬縷的連結,Kathy以「神奇」形容,Carol說「很有趣」。Carol說:「好像在訪問漁民的海上生活時,他們看待世界、看待海洋的世界觀,是我從前未曾想到。」

收集西貢墟口述歷史的概念五年前萌芽,過去三年由不同義工蒐集、訪問、整理,後來延伸到培訓不同市民擔任「記憶傳承師」,二人笑言真的沒有想到走到這麼遠,她們一路以來只是見步行步,想到做甚麼,便做甚麼。

「由始至終只想記錄稍縱即逝的人和事,有些機構、家族因財力豐厚而能記下他們的事蹟,然而平民百姓的往事也值得被記載。歷史不應該分階層,不應該屬於某個階層的話語權力。」Carol說。

「貢想」在搜集西貢墟歷史時,發現不少與店舖相關的歷史,但因篇幅所限未能放到書内。現時,他們在西貢大街小巷的不同角落,放置展板,讓市民能瞭解該位置從前是甚麼店舖,以及其周遭環境。
「貢想」在搜集西貢墟歷史時,發現不少與店舖相關的歷史,但因篇幅所限未能放到書内。現時,他們在西貢大街小巷的不同角落,放置展板,讓市民能瞭解該位置從前是甚麼店舖,以及其周遭環境歷史。他們更找來具代表性、未被「改頭換面」的西貢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地圖,作展覽的地圖,並以此製作明信片,供遊人取閲。

 

《記憶傳承:西貢墟口述歷史》是「貢想」自資研究後出版。Carol說,資金有限下,只能出版三百本,三分一贈予西貢區中、小學及各大專院校,三分一贈予曾參與的街坊、朋友,現在只剩少量數量供售。
《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是「貢想」自資研究後出版。Carol說,資金有限下,只能出版五百本,三分一贈予西貢區中、小學及各大專院校,三分一贈予曾參與的街坊、朋友,現在只剩少量發售。

「記憶傳承:西貢墟前世今生戶外展覽」

日期:即日至二〇二四年一月底

地點:西貢,詳情按此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