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棚仔」布市場曲終人散 90歲檔主東叔榮休:以前大商人協助小商人,今日大政府欺壓小商戶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深水埗「棚仔」布市場曲終人散 90歲檔主東叔榮休:以前大商人協助小商人,今日大政府欺壓小商戶

31

擁44年歷史,香港碩果僅存的深水埗「棚仔」布市場,今午(31日)5時正式關閉。售賣五花八門平價布料的「棚仔」,自1978年屹立欽州街至今,已近半世紀;既見證布業在港興衰,多年來亦孕育不少時裝及設計界明日之星,是設計系學生、電影美術和服裝團隊的尋寶地。

捱得過製衣黃金時代遠去,捱不過時代巨輪一天一天轉。2006年,政府首次提出清拆「棚仔」,並計劃安置布販遷往通州街臨時街市,最終因布販反對不了了之。直到2015年清拆重提,擾攘多年,去年8月,33名布販終選擇離場,16名則接受搬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第1至3座。檔與檔、店主與熟客風雨同舟44年,由大樹、鐵皮、塑膠帆布縫紉起的深厚人情味,極可能隨「棚仔」的被推倒而消聲匿跡,曲終又人散。

+5

布販街坊同不捨 與「棚仔」作最後道別

這天走進「棚仔」,穿梭其中滿目蒼夷,部分布販離去後遺落殘布、舊紐扣、繩索,人去棚空的被食環署打上黑白間封條。堅持留守至最後的布販繼續減價散貨,或趕製客製布藝品;又有不願布匹被送進堆填區的檔主,把它們送贈予有心人。看見最多的除了不捨,還有隨遇而安。最初布販在「棚仔」經營,自力更生,不依靠政府資源,為維繫尊嚴和熟客仔情而長久;長久到現在,搬遷或休業自有考量。

與丈夫鎮守40餘載的大姐芬,形容「棚仔」原是荒島,資源緊繃,剛開始經營連風扇都裝不了,幸布販齊上齊落──90年代曾集資買鋅鐵、合力修補被大火燒穿的「棚仔」上蓋;38多年前八號風雨吹襲,護蔭「棚仔」的大樹根部掀翻,十多位壯丁移直大樹、用泥土填補缺口,使大樹奇跡重生。大樹成為「棚仔」的守護神。到了大樹也護佑不了「棚仔」的此時此刻,大姐芬與大多數老檔販一樣,決意離場。始終,若遷至通州街臨時街市,需要繳付比現時更高昂的租金,較窄小的空間亦容不下擺放原有布匹。

有人選擇休止,也有人選擇堅守。

曾為電影《一代宗師》、《飯戲攻心》提供布料的何應開,現年64歲,43年前從順德偷渡來港,因為喜歡「襯衫」而投身布業。他最不捨與一眾布販共結多年的情誼,直言「大家都好重感情」,會互相幫忙睇檔、賣貨。那年救樹行動,他亦有參與。開叔將與部分檔主搬往通州街臨時街市,因相信布業仍有路可走,如他專售「立立雜雜」的布料予時裝設計系學生,盼政府增撥資源發展布業,吸引各地時裝學校來港設分校。開叔正趕忙把存貨搬往通州街市場,但言及受新場地電力供應所限,時間非常倉卒。他盼局方酌情處理,在電力供應充足前豁免新場地租金多一個月,亦希望新街市能取名「新棚仔布藝市場」,以承傳「棚仔」歷史。

+1

賣布逾60年 90歲老檔主榮休

不言休亦須休,90歲的陳如東,是「棚仔」內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布販。老當益壯,東叔依然充滿活力,鏗鏘有力地向來訪者介紹他以及「棚仔」的經歷。少時,東叔在新會養蠶造絲,1950年來港在深水埗覓得賣皮革的工作,後來開排檔賣布。製衣業興盛於70、80年代,東叔等排檔布販在深水埗「行廠」,趁大廠完成製衣訂單前後,平價競投購買剩餘的「士多貨」。至1978年,東叔的布檔「大東布業」和「棚仔」共進退。

不言休亦須休,90歲的陳如東,是「棚仔」內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布販。
90歲的陳如東(東叔),是「棚仔」內年紀最大、資歷最深的布販。

甜酸苦辣都有,但東叔為一間布檔能養活四名子女而感自豪。他俏皮地說子女有車有樓,還打算退休,自己做到90歲本不言退,但無奈命運與「棚仔」相牽。他向我們展示從前和記企業敬贈、市政局借出使用的大紅垃圾筒;「依家已無咩人用」的唐式剪刀;街市攤檔登記助手承諾書,還有一大疊行路上中國內地各省的苗圃行動收據,翻着翻着,有人問東叔長壽秘訣,他笑道「每天都做運動,遊早水。」

東叔最不希望布匹成為垃圾,幸已有10多噸獲認領及搬離「棚仔」。從深水埗無布賣到有布賣、到全盛期布行林立,到布業式微,然後到「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的退場,東叔不無惋惜──布業似無將來,新場地租貴,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東叔說「都喺時候退落嚟」。

1月31日,東叔在「棚仔」的經營與生活如常,下午1點便外出吃飯。暫別前,東叔留下一句感嘆:「以前大商人協助小商人,今日大政府欺壓小商戶,但可以點呢?」,對於時代劇烈變幻,終究無可奈何。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