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街市女強人 雞檔、菜檔東主敬業樂業:一生只做一件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九龍城 都市重建啟示錄

九龍城街市女強人 雞檔、菜檔東主敬業樂業:一生只做一件事

22.08.2022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

五十年代,衙前塱道、侯王道、獅子石道牌檔滿街,形成市集區。八十年代,市集發生大火,善長捐地予政府興建市政大廈。一九八八年建成的九龍城街市如今猶如龍城的中心,向來以上乘品質吸引區內外人光顧,捧場客中不乏明星,比如被檔主稱為「九龍城親善大使」的周潤發、前來買新鮮雞過年的「市民劉先生」劉青雲,故有「明星街市」的美名。在政府的發展藍圖中,九龍城街市將被清拆,並被重置到賈炳達道公園新建的綜合政府大樓。計劃甫公布,區內外的熟客都相當關心一眾檔主的去向。

走進有近六百個檔口的街市,與大妹鮮雞和陶記鮮蔬的女檔主閒聊,才發現明星街市不僅叨了名人的光所以聞名,而是因為當中有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的檔主。專心致志的人,自身已然閃閃發亮。

採訪大妹那天,剛好碰見陶太前來買雞,記者眼見機不可失,連忙上前攀談,本以為她只是熟客,怎料她原來也是街市檔販。我們順理成章地由檔販日常,再說到九龍城重建。大妹鮮雞的梁太(大妹)堅持賣活雞,陶太就堅持賣本地菜。「一九七六年識,大家都係做呢行。」二人早就認識,除了是行家,也是街坊。「我住打鼓嶺道、賈炳達道那邊,大妹住啟德道。」陶太亦是大妹的熟客,「我好多客幫襯佢㗎!」一個賣活雞,一個賣菜,兩人都敬業樂業,或許如此,二人的生命軌跡帶點相似。

大妹和陶太相識多年,是同行也是街坊。
大妹和陶太相識多年,是同行也是街坊。

賣雞五十載 視客人為朋友

大妹開檔時總戴着藍芽耳機,在不妨礙工作的情況下隨時接聽客人、農場的電話,前來的客人,她大都認得。還未開始訪問,她便熱情地從雪櫃拿出熟客送的精緻糕點招待我們,我們與一眾伙記圍在一起吃蛋糕,大妹卻笑說剛吃飽,先不吃。

雞檔由大妹的媽媽創立。母親一九五四年從中國來港,為了餬口,她什麼都做,「她原本做車衣,搵唔到食,又賣瓜瓜菜菜,之後轉行賣雞。」雞檔於一九五八年開業,當時只在路邊擺賣,後來才在街市覓得舖位。大妹是家中長女,有三個妹妹、一個弟弟,「我爸早死,我做大,要照顧屋企睇住細佬妹。」她女兼父職,七歲入行,分擔母親工作。

媽媽七十歲才退休,大妹在一九八八年正式接手雞檔,「個個唔做我先做,各有各做,有個妹做製衣,有個妹湊孫,有個妹就做茶餐廳,有個細佬返開工,冇人接阿媽,就我接。」她樂意繼承家業,「不想浪費阿媽一番心機、招牌」。晃眼之間,她就與雞相伴五十餘年。現在,她早上七時半到店,晚上七點半下班,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忙了一個早上仍舊精神奕奕的她,笑着要記者猜猜她的年齡:「六十七啦! 老婆婆嚟, 我有嘢做就精神, 久坐必病。」她小六畢業,指自己「冇同學,又冇返過工」,一輩子都在雞檔度過,生活就圍着街市打轉,「我咩都唔識,細細個跟媽媽做街市做到依家,游水踩單車都唔識」。光顧多年的客人,早就被她視為朋友,「我冇興趣冇朋友,客仔就是我的朋友」。對於重建,她流露不捨:「個個客人都好深刻,嚟親都係熟客仔,所以唔捨得這些朋友。」

活雞不能過夜,每到四、五點,未售出的雞就會被送到街市的屠宰房。
活雞不能過夜,每到四、五點,未售出的雞就會被送到街市的屠宰房。

無懼禽流感威脅 堅持不交還牌照

她接手雞檔,讓媽媽的心血不致付諸東流,卻又在一九九七年迎來一波重擊。這一年,本港首次發現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其後多次在活雞身上驗出病毒。二○○五年,當局為落實人雞分隔政策,推出自願退還牌照安排,以賠償金利誘檔主退還牌照。大妹的檔口值九十多萬,但她不為所動,「嗰陣政府用錢引誘我,我覺得幾廿萬冇乜作為,長做長有嘛。」大妹剛搬進九龍城街市之時,有十一檔活雞檔,現在就只剩下兩檔;全港雞檔亦從全盛時期的逾八百檔,暴跌至不到一百檔。她視自己的堅持,為理所當然,「我轉行做咩,我做開呢行,我做得乜嘢?」

大妹分享雞檔檔主的生活:星期一至六都在家煮雞吃,星期日就外出用膳。
大妹分享雞檔檔主的生活:星期一至六都在家煮雞吃,星期日就外出用膳。

元朗人毅然在九龍城創業

大妹專注守業,七十二歲的陶太則在此創業,於九龍城打江山,她深明:「搵食艱難」,路難行,但無礙她果敢前進。一九七六年,她與在豬肉公司打工的丈夫結婚,其娘家是元朗客家人,以務農為生,「結婚在這裏(九龍城)定居,見到我媽啲菜冇人買,就試吓搭人哋架車出嚟看看賣唔賣得。」眼看家中的菜品質上乘,但那時每家每戶都種菜,市場飽和,他們的菜乏人問津。於是,她毅然決定創業,「你屋企窮,要自己爭取。」陶記鮮蔬由地攤起家,後來走進街市,逐步擦亮金漆招牌。

陶太和丈夫育有四名子女,她既是菜販,也要同時照顧小朋友,所以最怕就是擺地攤時「走鬼」,「捧啲菜到馬路中間走鬼,又要拎啲麻布袋,帶住幾套衫,預啲細蚊仔跌倒濕咗,就喺嗰度同佢換。」「有時瀨尿、瀨濕都要換」。九龍城是潮州人聚居之地,做生意競爭激烈,她屢次被打壓,「俾人趕,俾人倒我哋菜。」時隔多年,那種憤怒仍然藏於心底。「(潮州人)唔俾我賣本地菜,佢哋就賣咩菜都得。」硬朗的陶太面對不公,決不默不作聲,「我話你唔俾我擺,你搵人通知我叫我唔好擺,唔通你養晒我一家大細咩?後尾佢唔出聲,我就堅持日日咁樣賣,冇得休息㗎。」語氣裏有不忿,但更多的是自豪。夫婦二人專賣本地優質菜,終於捱出頭,累積眾多熟客,還得到蔡瀾欣賞,送上親筆提字的招牌。

蔡瀾親筆提字的招牌被陶太放在檔口當眼處
蔡瀾親筆提字的招牌被陶太放在檔口當眼處

孝順仔女幫手開檔

大妹和陶太,靠着一個小小的檔口,含辛茹苦地養大子女。他們年齡相近,都在區內學校就讀。談到兒女,二人相視而笑,「都是同學仔,依家個個都大個了。」

大妹說起子女,總是一臉滿足。在一九九七年禽流感爆發以前,她和丈夫四、五點就要到長沙灣家禽批發市場買貨,劏雞、鵝、鴨。子女看到父母工作辛苦,便提議聘請工人幫忙,減輕父母擔子。夫婦賺錢供書教學,三位子女現在都是專業人士,還有四個孫,讓大妹非常安慰。

丈夫十年前去世,但兒孫長伴左右,「他們過時過節,會請假來幫手。」大妹和兒孫每星期都見面,共聚天倫,每逢過節,檔口更是熱鬧。她尤其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光,二兒子於二○○七年在雞檔舉行婚禮,一對新人在雞籠前簽紙,是一家人回憶內的吉光片羽。「當年他怕我交牌,所以在這裏舉行婚禮,怕冇咗個街市檔位,留返記念。」早於小學時期,兒子放學便到檔口幫忙劏雞、剝皮,在街市一隅的舖位,對他們來說殊有意義。她從店內的帆布袋內珍而重之地取出一本本相簿,翻開舊照,向我們訴說着那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合上相簿,她解釋,自己一向都把照片放在店裏,因為親戚朋友總能在舖頭找到她。把照片放在店裏,就讓家人都能隨時回味。

陶太已捱過最辛勞的年代,「我嗰陣時做得多,臂膀撕裂,做過手術。」現在幸得兒女幫忙打點。三女原本從事製衣工作,需要頻繁地往返中山,又要經常應酬,讓陶太非常擔心,「我話女仔人家唔得㗎,帶你去應酬,如果杯嘢落咗嘢你都唔知。我寧願食少啲,唔俾佢去,叫佢唞吓,佢唞完之後,覺得我辛苦,就出來幫我手,幫了幾年。」陶太現在總算有空閒好好休息,享享清福,「依家休息兩日,腳痛,唔做咁多,星期二、三放假。」

疫情後生意大不如前

本以為明星街市檔主都不用過分擔心生意額,怎料陶太卻說:「這幾年生意最衰。」溫文的大妹也忍不住說:「好靜,生意少好多。」這幾年因疫情關係,市民減少外出,她們亦發現有長者因為不懂使用安心出行而不能進入街市,轉而光顧街市外的地舖。生意下跌,陶太不吐不快:「星期六日多啲(生意),都補救唔到,如果一星期只做禮拜,你都好慘,要平時打勻,日日都有二、三千,只是禮拜六日俾你做五千元都冇用,補唔返條數。」

九龍城變天在即,街市所在的市政大廈將會被移到新政府綜合大樓,工程估計在二○三○年落成。陶太年逾七十,不忌諱死亡,相當豁達地說,「冇所謂,到起好嗰陣我都唔喺度。」子女接手與否,她持開放態度。「如果佢有能力和興趣,同埋我啲客穩定都冇所謂。」九龍城將面目全非,陶太對此相當樂觀,她認為,區內舊樓多,殘破的樓宇會造成安全隱憂,「起多啲高樓咪整旺啲個街市,整旺啲個九龍城,冇理由你望佢衰。」大妹抱着「希望在明天」的信念,只願繼續守着雞檔,「俾返個位我哋,之後繼續做落去。」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九龍城 都市重建啟示錄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