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創不同” 學院: 以植物之名採集故事,打開社區寶庫,建立社區韌性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創不同” 學院: 以植物之名採集故事,打開社區寶庫,建立社區韌性

31.03.2023
Creative Team
_dsc_rl_404

去年創不同協作(MaD)邀請「社區研究員」程展緯和張薇一起構思「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創不同”學院」的主題季度——「當人與植物相遇」,帶領參加者在大埔辨認路邊草、剪落葉作詩,在社區尋找安放情感的空間(見上篇)

找到疏理個人情感的方法,團隊與兩位社區研究員繼續以植物之名,策劃更深度的體驗,期望牽引出段段社區故事,連結共同於社區生活的植物與你我他。

在「記一野草名字,準備一個再見」及「在樹蔭下放一個故事」兩場公開課後,MaD團隊再邀請王肇枝中學擔任社區伙伴,合力策劃「在地研習室|故事種子庫」,並招募了十八位王肇枝中學的初中學生。參與同學均是大埔街坊,當區有甚麼美食、有甚麼小店,隨口都說得出來。策劃團隊、兩位主持和王肇枝中學的視藝科老師鄭文茵皆希望藉着這次合作,善用學校及學生本身的社區網絡,同時鼓勵學生以新角度認識社區,與街坊互動,並將學習融入在藝術創作之中。

除了中學組,這次在研習室同時設公開組,十五位參加者包括大埔人和來自區外的朋友。兩組參加者須在一連五或六節課堂之間,蒐集與植物相關的社區故事,最終創作一份繪本及植物標本,集合成一個儲存社區記憶的「故事種子庫」。節目主持張薇形容植物是社區中靜默但不可或缺的風景:「它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着我們的生活,帶來生活趣味。」另一主持程展緯續說:「植物跟生活不同層面關係密切,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我們進入社區生活,試試跟不同的人交往。」

只要用心鑽研,微不足道的小發現也可發展成有趣故事。註:圖表來自程展緯。
只要用心鑽研,微不足道的小發現也可發展成有趣故事。註:圖表來自程展緯。
參加者走訪大埔各街市,尋找「街市唔知乜」,亦即與植物相關而他們不熟悉的物品,並即場向店主請教。
參加者走訪大埔各街市,尋找「街市唔知乜」,亦即與植物相關而他們不熟悉的物品,並即場向店主請教。
中學組參加者在大埔街頭尋找商戶「領養」富貴竹,並在過程中與街坊攀談。
中學組參加者在大埔街頭尋找商戶「領養」富貴竹,並在過程中與街坊攀談。

兩位主持以植物為題,設計了多個小練習,例如搜尋「街市唔知乜」、跟大埔清潔工學製蒲葵葉掃把等等,每個練習其實都是一種與街坊交流的方法,以植物為媒介打開話題,從而牽引出人的故事。在其中一節,中學組的任務是把從大埔28K小巴站收集回來的富貴竹,轉送予社區人士。學生在廣福道、大明里一帶找人領養植物時,往往先從自己較熟悉的店舖入手,譬如Carley就選擇走進光顧多年的眼鏡店。但即使自己是熟客,店員先生始終是「熟悉的陌生人」,還得靠贈送盆栽的行動再加一點勇氣,造就談論眼鏡以外話題的契機。公開組參加者Vicky經歷了不同實驗後也說:「製作石膏標本、美化富貴竹種植瓶,這些手作看似不是甚麼大事,但原來真的有用。帶着一棵富貴竹上街,就為我帶來很多與街坊的寶貴對話。」

不少大埔清潔工都會活用社區資源,自製蒲葵葉掃把。在其中一課,程展緯邀請清潔工歡姐跟王肇枝中學的學生傳授秘技,並分享自己的經驗。
不少大埔清潔工都會活用社區資源,自製蒲葵葉掃把。在其中一課,程展緯邀請清潔工歡姐跟王肇枝中學的學生傳授秘技,並分享自己的經驗。
中學組參加者將自製的掃把帶到大埔街頭,邀請途人即席參與「蒲葵葉掃把掃葉大賽」,讓更多人了解掃把背後的故事。
中學組參加者將自製的掃把帶到大埔街頭,邀請途人即席參與「蒲葵葉掃把掃葉大賽」,讓更多人了解掃把背後的故事。

幾堂之後,兩組參加者都嘗試過好幾個練習,是時候將收集到的故事畫成繪本,以及製作石膏標本。大家選擇記錄的故事卻出乎程展緯和張薇所料:「本來以為他們會畫一些較完整、有起承轉合的故事,怎知很多都是零碎但觸動到他們的時刻。」公開組參加者、大埔人阿彤分享道:「當初完全不知道如何畫繪本,但一開始嘗試之後,小時候的記憶就慢慢浮現起來。」阿彤以秘密為主題,記錄了爸爸悄悄向途人灑鳳凰木葉片的惡作劇、偷鄰居的花再搗碎塗指甲等往事,段段塵封回憶轉化為作品後,重新發亮,亦鼓勵了其他參加者和讀者分享自己的經歷。

公開組參加者阿彤以繪本分享有關大紅花和黃皮的童年回憶。
公開組參加者阿彤以繪本分享有關大紅花和黃皮的童年回憶。
勾起回憶的木棉樹葉、大埔街頭常見的豬腸豆、令人驚豔的洋紫荊花……參加者以石膏標本封存收集而來的故事。
勾起回憶的木棉樹葉、大埔街頭常見的豬腸豆、令人驚豔的洋紫荊花……參加者以石膏標本封存收集而來的故事。

在地研習室|故事種子庫對策劃團隊、兩位主持、參加者和擔任社區伙伴的王肇枝中學來說,都是新鮮的嘗試。一直與策劃團隊緊密交流、擔當團隊與學生之間橋樑的鄭文茵老師認為,是次合作啟發她把植物的題材融入於教學中,並嘗試連繫同學的經歷。MaD策劃人樊樂怡則認為,項目雖有期限,但有其獨特價值:「街坊、區外人、創作者、策劃者等擁有不同身份、特質與經驗的人,藉此相聚和交流,做一些例行生活以外的實驗。這些活動未必馬上解決到一些社會問題,但參與者會得到不同啟發,體現在往後的生活實踐之中。」

展望未來,策劃團隊期望“創不同”學院能夠繼續連結各界有心人,以創意在地學習體驗,培養參加者對社區的歸屬感和想像力,建立更有韌性的社區。團隊現正籌備新一屆節目,包括為中學度身訂造的「在校研習室」、面向不同年齡公眾人士的主題季度等等。如有意商討合作或參與“創不同”學院活動,可到https://www.mad.asia/programmes/mad-school/693瀏覽項目介紹,或與MaD團隊聯絡:madschool@mad.asia / 3996 2788。

Creative Team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