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杜杜
熱門文章
杜杜
奇書共欣賞
ADVERTISEMENT

杜杜專欄:昆蟲與愛情 日本版畫集《畫本蟲撰》

02.08.2019
圖片由作者提供
用雲母印成的蜻蜓翅膀
蝴蝶蜻蜓
青蛙金蟲
蝗蟲螳螂
蝸牛螽斯
蚱蜢鳴蟬
夏蟬蜘蛛

蚱蜢螳螂白雲天

我們小時候喜歡在山邊的草叢中捉蚱蜢和螳螂。一般都翠綠明亮如玉,也有黃的褐的,照樣賞心悅目。伏在蘆葦上的一點紅是七星瓢蟲,黃昏時分在泥洞裏鳴叫的則非土狗莫屬。此外還有許多千奇百怪說不出名字的小生物,各自在這綠色的宇宙裏面覓食偷歡,繁殖和死亡,卻沒有想到有天外頑童突然殺到,打亂了牠們的生命節奏。如今牠們被困在鐵盒紙盒裏面,不見天日。一旦脫離了天然環境,這些昆蟲的魅力大減,我們很快便失去興趣,過三數天又去捉新鮮的去了。小時候那蚱蜢跳躍的力度總是叫我驚異不已,螳螂頭部轉動的靈活又看之不厭,那三角頭上的凸眼流露了邪惡,而我至今仍未明白,為何在交配之際將愛侶吃掉的兇殘雌蟲偏偏生就一雙狀似祈禱的雙臂。更加奇異的是有一次看到了雨中的螳螂,毫不閃避,夷然在雨中立首舉臂,雨點打在牠的眼睛,流向頭的尖端,一滴滴晶瑩地掛在那裏。我站在那裏觀察良久,雨濕衣服也不在意。說不定那隻螳螂也在看我。至於那些藍色白色的蝴蝶,在雨天全都不見了;牠們的美麗也正是牠們的負擔和弱點。都躲到那裏去了?或倒懸在擋雨的樹葉下面,或回避在石縫之中,把翅膀和活潑同時密密地摺疊收起,像原本帶跑帶跳的小孩,如今抱頭躲了起來,不動了。這些蝴蝶總算幸運,因為另有牠們的同類,正支離破碎,零星落索地貼在濕草地上。當然蝴蝶的災難還不止於此。我在聖若瑟念小學的時候,同學們在夏天的小息時間喜歡將樹上的毛蟲打下來,跌在沙地上,圍觀牠們掙扎,算是一個節目。我從來沒有參加這個行列,不見得是天性仁厚,只不過是因為物傷其類,誠如莎劇《李爾王》中的角色所言:「神祇看待我們,無異頑童眼中的蒼蠅;他們以殺害我們為樂。」其次是因為實在沒有興趣。我情願獨自仰視藍天白雲,說不定什麼時候忽然有雪一般的野鴿展翅而來,在太陽底下光華四射,如同聖靈降臨。

螞蟻蜜蜂惹人厭

英國作家C S Lewis平生最怕昆蟲,嘗言此物反其道而行:一般生物的骨骼是隱藏在內的,昆蟲的骨骼卻偏偏露在外面,金屬似的甲片包住了會走動的身體,也不知道是機器變成生命,還是生命淪為機器,叫他看了,驚怖之感油然而生。他尤其厭惡螞蟻和蜜蜂,因為牠們的世界是女性當權和羣體淹沒個人的典範。其實女性當權不見得就比男性糟糕,倒是搞創作藝術的,通常都重視個人的空間和個性的發展,卻是可以理解的。他在自傳《Surprised by Joy》(1955年)裏面,憶述在童年時光,家中有一本兒童畫冊,打開來一看,裏面有一隻硬紙皮製成的甲蟲,有一雙活動硬角,一開一合,卡擦,卡擦,把他嚇得半死,以為進了地獄。我們站在外面看或許難以理解小孩的恐懼,但是在孤獨的童年,再加上敏感的天性,看似細微的事故往往會開啟了無邊的想像之門,引起莫大的情緒波動,甚至心靈的創傷,所以做家長的要留意。

蝴蝶鳴蟬紙上飛

戶內的昆蟲討厭的居多:米蛾蛀米,蚊子叮人,飛蛾把凱士米毛衣咬成一個個小孔;全部都要除之而後快。旁的不論,單只是曱甴,尤其是會飛的那一種,更加能夠把膽子小的小朋友嚇得魂不附體。很奇怪,死掉的曱甴全部都是腹部朝天,從來沒有見過正面向上的死曱甴。也只有通達如同齊白石,才能舉重若輕地將曱甴收錄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往往就在切開的鹹蛋之間爬行,又或者出現在茶壺的旁邊,居然還一派悠閒的住家風神。他在二十八歲至五十六歲之間,曾經畫過四本昆蟲畫稿,自云:「廿七年華始有師,村書無角只因貧;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夜畫蟲。」他畫蟲還真的有那麼專注,所有的蜻蜓、蝴蝶、夏蟬、蟋蟀、蟈蟈、螻蛄、螞蟻,都描繪得一絲不苟,準確入微,可以拿來當做生物學教科書的教材;這當然並不表示白石老人的昆蟲畫得板滯,正好相反。他畫雁來紅上面的蝗蟲,又或者荔枝葉上的蜻蜓,都有一種天然風韻,草間情調,彷彿隨時會得從紙面上飛出來。

青蛙臉上起漪漣

這裏的上下兩冊一套《畫本蟲撰》是浮世繪畫家喜多川歌麿(1753–1806年)的作品,一共收錄了十五幅以植物上的昆蟲為題材的跨頁木版畫,其中十四幅為彩色,只有螢火蟲一幅為黑白,為了用灰黑反襯出螢火之光。每幅畫兩樣昆蟲,配合不同的植物,如蝴蝶穿牡丹,蜻蜓訪罌粟,又或者蝗蟲伏豆莢,螳螂騎香瓜。印工精美,會用拱版來表現出浮凸的玉米,又用雲母去表現蝴蝶和蜻蜓翅膀的晶瑩透明。由不同的詩人各寫一首《狅歌》(日本的遊戲詩)去借昆蟲比喻或歌詠愛情。例如詠蜻蜓的一首:噢,紅蜻蜓/寧願高聲哀嚎/總勝過為情/默默受苦/變得像你一般消瘦如柴。又如詠青蛙:情可哀!我的情信/只換來她的搖頭拒絕/就像池邊青蛙臉上的漣漪。那幅青蛙畫得頗有心思:左邊的一隻青蛙被荷葉遮蓋住了,只見後腿,但是牠的頭部卻以倒影浮現在池水之上。

我在這裏精選其中六幅給大家看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